1989年,几名美国中情局探员突然出现在一位中国老人的家门口,出示证件后,直接对老人说道:“保证提供永久居留权和高薪科学家待遇。” 他叫曾肯成,湖南人,是中国密码学领域的顶尖专家,1989年,他受邀到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讲学。 那时候,学者出国交流是很正常的事,没人觉得有什么不妥,曾肯成到了美国,参加了一场国际密码学会议,并且在会上公布了自己的一项研究成果。 他发现,当时美国广泛使用的一种商用加密系统中,存在着一个结构性的漏洞,这个发现非同小可,你想想,密码是什么?是国家和商业信息安全的最后一道锁。 你说你发现了别人家锁的毛病,人家能不紧张吗?美国国家安全局立刻就被惊动了,曾肯成的名字,一夜之间就从一个普通的访问学者,变成了他们“特别关注名单”上的人物。 起初,美方还比较含蓄,先是联邦调查局的人出面,打着“学术交流”的幌子,三天两头找他聊天,旁敲侧击地打探他的研究细节和背景。 紧接着,国家安全局也递来了橄榄枝,热情地“建议”他留在美国,加入他们的研究机构,说这里有全世界最好的设备和资源。 曾肯成心里跟明镜似的,这些人不是来交朋友的,是来挖墙脚的,他都一一婉拒了,他以为事情就这样过去了,但没想到,真正的“大场面”还在后头。 1989年10月9日,几名穿着西装、神情严肃的男子直接敲响了他在休斯敦住处的房门,他们没绕弯子,亮出中央情报局的证件后,开门见山地摊了牌:只要曾肯成愿意留下来,美国政府可以立即为他办理永久居留权,也就是绿卡,并且提供一个待遇优厚的高级研究职位。 房子、车子、家人的医疗保障,所有能想到的,他们都替他想到了,这不是商量,也不是请求,这是一种赤裸裸的招募。 他们把所有的好处都摆在了桌面上,就等着曾肯成点头,那一年,曾肯成快60岁了,在中国科学院搞了一辈子研究,工资待遇跟美国这边开出的条件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何况,他们还提到了可以为他的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医疗条件,这对于任何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都是难以抗拒的诱惑。 但是,曾肯成沉默了,他没有愤怒地把人赶出去,也没有激动地表示拒绝,他只是平静地听着,然后摇了摇头。 他知道,一旦他点了这个头,他就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学者了,他掌握的技术,他脑子里的知识,将不再属于自己和自己的国家。 密码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它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神经中枢,他守护的,是一条看不见的国防线,在拒绝了CIA之后,曾肯成没有声张,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立刻赶到中国驻休斯敦总领馆,把这件事从头到尾汇报了一遍。 他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能再在美国待下去了,对方既然已经把底牌亮了出来,就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果不其然,从那天起,他感觉自己身边多了一层无形的网,各种各样的人开始以不同的身份接近他,有时候是温和的劝说,有时候是强硬的暗示。 有人告诉他,就算他不答应,也可以通过法律途径留在美国,还有人拐弯抹角地打听他家人的情况,暗示可以为他远在中国的女儿提供特殊的医疗帮助。 从1989年到1991年,在美方的档案记录里,FBI、CIA、NSA等情报机构与曾肯成的接触,累计超过了二十次。 他们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撬开他的嘴,留住他的人,但曾肯成的态度始终如一:学术可以交流,但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东西,没得商量。 中国科学院和外交部在接到他的报告后,也立刻行动起来,开始为他安排回国的事宜,整个过程进行得异常低调和谨慎,因为谁也不知道美方会不会在最后关头采取什么极端措施。 直到1991年1月,曾肯成才终于踏上了回国的飞机,那天,机场没有什么欢迎仪式,也没有媒体的闪光灯,一切都静悄悄的。 他拎着一个简单的行李箱,里面装着几本手稿,回到了他阔别已久的土地,回国后,他没有向任何人提起这段惊心动魄的经历,仿佛那两年多的暗流涌动从未发生过。 他像往常一样,回到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讲台,继续教书育人,继续埋首于他的密码世界,他不是军人,却在异国他乡的无形战场上,打赢了一场关乎忠诚与信念的硬仗。 很多年后,这段往事才在中国科大的校史档案中被披露出来,人们才知道了这位沉默的科学家,曾经面临过怎样的抉择。 有人可能会觉得,放弃那么好的待遇太傻了,但对于曾肯成那一代的知识分子来说,有些东西是比金钱、地位更重要的。 那是他们亲身经历过国家积贫积弱的年代后,刻在骨子里的责任感,他不是什么传奇英雄,他只是一个有底线的中国学者。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刻,他用自己的沉默和坚持,守护了一个国家的秘密,他的选择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看你拥有多少,而是看你在巨大的诱惑面前,能够守住多少。 信源: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文博院2023-03-27——曾肯成:国家秘密的守护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