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

2012年,故宫院长单霁翔第一次去库房时,旁边跟着两个虎背熊腰的保安,单院长说:“不用陪我。”保安说:“不是陪你,是盯着你!” 单霁翔这才知道,故宫的库房为了保护文物安全,不允许一个人进入,哪怕你是院长也不行! 单霁翔没觉得被冒犯,反而盯着库房斑驳的铁门皱起了眉。 这时候他上任还不到一个月,从文化部副部长调任故宫院长前,他在丽江管过古城保护,在北京规划委搞过城市建设,见惯了大场面,却没料到故宫的“规矩”比想象中更刻板。 保安跟着他不是不信任,是上一任传下来的铁律——2011年故宫出过文物失窃案,一件北宋官窑瓷瓶被盗,虽然后来追回,但库房管理直接升级成“双人双锁+全程监控”,哪怕院长也不能破例。 真正让他揪心的不是制度严,是打开库房门后的景象。 靠窗的铁皮柜里,几卷明清书画叠在一块,柜顶落着一层灰,柜门上的锁都锈住了;角落的木架上,一些青铜器裹着旧报纸,报纸都发黄变脆,轻轻一碰就掉渣。 有个老员工跟他说,有些文物放这儿二三十年了,除了盘点时动过,再没人管过,夏天潮的时候,墙角能长出霉斑,冬天冷的时候,水管冻裂过,水都渗到过文物架下。单霁翔蹲下来,手指隔着玻璃碰了碰那卷画,声音压得很低:“这不是保护,是耽误。” 从那天起,单霁翔把办公室搬到了库房附近的小平房。他没急着改规矩,先带着团队把所有库房摸了个遍——故宫当时有13个库房,有的在地下,有的在旧宫殿里,有的甚至是临时搭建的棚子。 摸完底他才发现,连故宫自己都没摸清家底,之前的文物清单还是上世纪80年代的,好多东西记着“待查”就没了下文。 他拍板启动“文物总账”整理,两百多号人连轴转,用了五年时间,把1863404件/套文物一一登记造册,连一片碎瓷片都没落下。同时,库房改造也跟着上,恒温恒湿系统装到每个柜组,防虫防鼠的设备铺满角落,之前裹着报纸的文物,全换成定制的锦盒和囊匣。 有人说他“折腾”,放着安稳日子不过,非要动老祖宗的规矩。 单霁翔却不管这些,他说“故宫不是院长的故宫,是所有人的”。之前故宫开放区域只有30%,游客来了只能挤在中轴线看三大殿,他任上打通了东六宫、西六宫,把开放区域扩到80%; 之前文物只能躺在库房里,他推动“数字故宫”上线,高清影像让观众在家就能看《千里江山图》的每一根线条,连文物上的裂纹都看得清;甚至连故宫的厕所、座椅都改了,加了母婴室,装了直饮水,就为了让游客来得舒服。 他没把文物保护当成“封存”,反而觉得“文物得见天日才算活着”。 任上那些年,他带着团队搞“故宫特展”,把压箱底的书画、瓷器摆出来,连《清明上河图》展出时都要限流排队;他还推动故宫文创,把龙袍纹样印在笔记本上,把瓷器色彩做成口红,让年轻人愿意把“故宫元素”带在身边。 当年保安盯着他的那道库房铁门,后来成了“文物修复工作室”的入口,游客能隔着玻璃看修复师给古画“治病”,这大概就是他想要的——让故宫从“神秘的皇家禁地”,变成每个人都能靠近的文化家园。 文物的价值从不是躺在库房里的“数字”,而是能传递给后人的文化血脉。单霁翔的“折腾”,不过是让故宫回到了它该有的样子:既守得住规矩,也接得了地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