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又来要钱了,这次要钱要的很绝,很干脆,秘书长古特雷斯直接放狠话:不交钱就裁2681人,2026年预算砍15%,连“破产”俩字都抛出来了,看着是急到火烧眉毛,可明眼人都知道,这出戏的病根全在美国身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发出的警告,其意义远不止是一次单纯的财务求助。他计划在2026年裁撤2681个职位并削减15%的预算,这公开显露了联合国权威的空心化。 这场危机的本质,远超拖欠的30多亿美元,它揭示了联合国正在陷入的三重困境。 联合国赖以运转的财务与治理规则,正被其主要的设计者巧妙地利用,从保障运行的机制变成了使其瘫痪的武器。美国是联合国最大出资国,承担着 22% 的常规会费,这份投入让它拥有了极强的财务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通过“故意欠费”被激活。自1980年代起,这就成为一种政治施压工具。如今,美国累计拖欠的会费已然逾30亿美元之巨,这一数额相当于联合国常规预算的八成,对该机构的现金流构成了直接且严峻的威胁。 联合国制度存在固有缺陷,这一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相关问题。其制度短板如同隐疾,在诸多事务处理中逐渐凸显负面影响,使问题愈发复杂严峻。 规则允许成员国通过“象征性缴纳小钱”的方式,避免因欠费超两年而被剥夺投票权。此类漏洞的存在,使得惩罚机制宛如空中楼阁,看似威严,实则毫无效力,沦为有名无实的摆设,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约束与惩戒作用。 另一个荒谬的规定是,联合国需定期向成员国退还上年未用尽的款项。在资金即将枯竭之际,机构却预计在2026年初退还3亿美元,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除了财务手段,安理会的一票否决权更显示了权力与金钱的脱钩。这允许欠费国在瘫痪联合国运作的同时,继续主导其重要决策,让制衡彻底失效。 单一国家的行为严重破坏了成员国之间的信任基础。美国将联合国贬为“闲聊俱乐部”,并公开以欠费作为谈判筹码,这为其他国家提供了违背义务的范本,引发了破坏性的“跟风效应”。 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乃是中国所扮演的角色。在诸多情境中,这一角色独具特质,与其他方面的表现截然不同,彰显出别样的风采与价值。 过去十年间,其会费分摊比例显著提升,由约5%大幅跃升至2025年的20%。且在这期间,始终秉持诚信原则,按时且足额缴纳会费。在维和行动的国际舞台上,中国展现担当。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中国派遣维和人员数量居首,累计高达5万人次,为世界和平贡献着坚实力量。 然而,这种负责任的行为并未修复系统。守规矩的国家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它们在为一个被蓄意破坏的体系“输血续命”,而破坏者却未受到实质性惩罚。 这种信任瓦解的代价最终由最脆弱的群体承担。2023年,联合国因资金中断停止了在也门的援助项目,导致800万人的食物配给和140家医疗机构的运转受到影响。多边信任的崩盘,后果如此具体而残酷。 财务危机是联合国在全球新格局中逐渐被边缘化的催化剂和结果。随着世界力量格局的变化,各国开始绕开这个“老组织”,寻求更有效的替代方案。 美国的行为,本质上是试图在一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里,强行维持其在旧多边体系中的主导地位。这反而加速了其他国家寻找替代路径的进程。 新兴国家正在积极构建新的合作平台与“朋友圈”。它们在经济、政治等议题上绕开联合国,寻求更高效的解决方案,这客观上稀释了联合国的影响力。 这种绕行已有实践。当联合国也门项目瘫痪时,中国通过双边渠道直接提供援助。这象征着一种趋势,在联合国失能的领域,双边或小多边机制正在填补其空白。 尽管中国等国提出了建设性改革方案,比如将纽约总部600万美元的鲜花预算用于非洲打井,但只要联合国被视为博弈的战场,任何技术性修补都难以解决其根本的目标迷失。 古特雷斯的“破产”警告,更像是一份联合国权威的病危通知书。那笔30亿美元的欠款,是衡量国际规则被蔑视的标尺,也是一个时代信任合约被撕毁的象征。 联合国若想避免沦为“历史遗迹”,所有成员都需要重新确认其存在的共同使命。否则,世界听到的将是一个多边主义时代的落幕挽歌。 信息来源:光明网--面临“破产”?联合国准备大裁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