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女子离婚后前夫一家找上门,前婆婆下跪跟女子磕头道歉,女子:“早知道现在,何必当初呢?” 刘琴(化名)是个勤快又老实的女人。她二十多岁那年,经人介绍嫁给了镇上的王建。王家在当地算是殷实人家,家里有两层小楼,王建是镇上修车铺的老板,手艺不错,生意也还可以。 刚结婚那会儿,刘琴心里是甜的,想着好好过日子、孝敬公婆、勤俭持家。可好景不长,她的婆婆——王老太太,是个出了名的“尖酸人”,嘴巴像刀子,什么话都要往人心里戳。 王老太太对刘琴从来没一句好话。早上刘琴起早做饭,婆婆走进厨房,抬眼一看就能挑出毛病:“你这火太旺了,油都炸糊了!你娘家就没教过你怎么做饭吗?” 刘琴忍着笑,低头小声说:“妈,我下次注意。” 可王老太太却越说越起劲:“还注意?你看人家王东媳妇,饭菜香得连狗都馋!你这饭我都咽不下去。” 刘琴一开始想着家和万事兴,忍一忍就过去了,可时间久了,这种日子像针扎一样,天天难受。 婆婆嫌她穿得太旧,说她给王家丢人;买件新衣服,又说她败家不贤惠。逢人就数落:“我这儿媳妇啊,懒得很,做点家务都要磨半天!” 最让刘琴寒心的,是婆婆总在儿子面前说她坏话。一次,刘琴和王建因为买洗衣机的事意见不合,婆婆在旁边添油加醋:“你看她,一点都不为你着想,你娶她纯属倒了八辈子霉。” 王建沉着脸,什么也不说,但那沉默比骂人还冷。 婚后的第三年,他们有了个女儿。刘琴以为,有了孩子,婆婆能多少心软些,结果却更糟。 婆婆嫌弃是女孩,说:“王家后继无人,丢脸!”甚至拒绝帮带孩子。刘琴一个人要上班还要照顾婴儿,晚上孩子哭,她刚哄睡,婆婆就在外面敲门:“别吵得邻居都听见,丢不丢人!” 刘琴忍得浑身都要崩溃,她哭过、解释过、也努力讨好过,但婆婆似乎天生就和她过不去。 终于有一天,婆婆当着王建的面骂道:“要不是看你肚子里能生孩子,我早就让儿子把你休了!” 刘琴忍了多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妈,您这话,我记住了。” 第二天,她带着孩子的衣物,去了娘家。几天后,她提出离婚。 离婚那天,王建没挽留,只淡淡说了句:“也好,省得天天吵。” 刘琴心彻底凉了。那一刻,她觉得自己从那个家逃出来,反而是重生。 离婚后,婆婆逢人就吹:“我儿子多好的条件,修车店自己开的,离了那女人,找个更年轻更漂亮的分分钟的事儿!”村里人都点头附和,可时间一晃就是三年,王建却始终单着。 刘琴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县城找了一份会计的工作。她聪明勤快,很快成了单位的骨干。工资稳定,孩子上了幼儿园,生活逐渐有了起色。 节假日,她带着女儿去旅游、学舞蹈、学画画。朋友圈里常常晒出她们母女俩笑得灿烂的照片。 身边追求她的人也多了——有医生、有事业单位的小领导,还有做生意的老板。一个个条件都不差,连她的同事都羡慕:“刘姐,你离婚后反而活得更漂亮了。” 而此时的王建,却被现实狠狠地教训了。修车店的生意一年不如一年,他一个人忙不过来,吃外卖、住乱屋,身体也胖了不少。 母亲年纪大了,病痛不断,他也无暇照顾。家里冷清,连碗热汤都喝不上。 每次经过刘琴工作的公司门口,他总忍不住远远望一眼。她穿着干净利落的衣服,走路时神采飞扬,身边还有人开车接送。那种从容的气质,让他愣在原地。 2024年冬天,王老太太病重。她在病床上叹息:“我这辈子造孽啊,对那丫头太狠了。” 出院后不久,王老太太竟带着王建去了刘琴家。那天晚上,刘琴正辅导女儿写作业,听到敲门声,打开门一看,是他们母子俩。 王老太太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老泪纵横:“琴啊,都是我不好,当年是我糊涂,对不起你……求你看在孩子的份上,跟建子复婚吧。” 刘琴愣住了,赶紧去扶她:“您快起来,这可折寿的。” 王老太太却哭得更厉害:“你现在有出息了,活得比我们都好。可我儿子这些年,真是过不下去了,天天后悔当初没好好对你。” 刘琴看着那张憔悴的脸,心中酸楚。 沉默了半晌,她轻轻说道:“早知道现在,何必当初呢?” 这一句,如同刀子插在王建和他母亲心上。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