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匪夷所思!德国居然把国内最大的核电站给炸了。 一声巨响震彻德国南部乡村,贡德雷明根核电站的巨型冷却塔在漫天烟尘中轰然倒地。这个运行了半个多世纪、曾是德国核电支柱的能源设施,就这样被主动爆破拆除,宣告这个欧洲工业强国彻底与核能挥手作别。 贡德雷明根核电站建于上世纪 70 年代,巅峰时期装机容量达 2400 兆瓦,供应着德国南部四分之一的电力需求,是该国规模最大、技术最成熟的核电项目之一。 爆破当天,周边居民聚集在安全区域围观,有人举着 “感谢清洁能源未来” 的标语,也有人满脸担忧 —— 这个曾带来稳定电力的 “能源巨人”,最终以这样决绝的方式落幕。 拆除工作耗时三年筹备,仅爆破环节就投入超过 5000 万欧元,而整个核电站的剩余资产估值仍高达 20 亿欧元。这不是德国第一次对核电站 “下狠手”。 几个月前的 3 月,总价值 30 亿欧元的莫尔堡发电厂刚被爆破拆除,两座核电站前后脚退场,总装机容量超过 4000 兆瓦,相当于三个大型火电厂的供电能力。 短短半年内,德国接连拆除两座关键能源设施,这样的操作让全球能源界瞠目结舌。德国的去核之路早有铺垫。2011 年日本福岛核事故爆发后,德国民众对核电安全的担忧达到顶峰,数十万人走上街头抗议,政府随即出台《能源转型法》,明确 2022 年全面退出核能。 2022 年俄乌冲突爆发,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德国一度面临能源短缺危机,不得不将核电退出时间延期至 2023 年底,这也是该国最后一次为核电 “松绑”。 如今彻底关闭所有核电站后,德国的能源结构迎来大调整。数据显示,可再生能源占比已提升至 46%,风电和太阳能成为主力,但这些能源受天气影响极大,冬季无风少光时仍需依赖天然气和煤炭补能。 2023 年德国天然气进口量中,来自俄罗斯的份额从之前的 55% 骤降至不足 10%,转而从美国、卡塔尔进口液化天然气,运输成本和价格波动让不少工业企业承压。 汽车、化工等耗电大户不得不调整生产计划,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因电价上涨缩减产能。德国之所以坚持激进去核,核心是践行 “能源转型” 战略,认为核电存在潜在安全风险,且核废料处理难题尚未完全解决。 政府和环保组织坚信,只有彻底告别化石能源和核能,才能真正实现 2045 年碳中和目标。但这种 “一刀切” 的做法也引发争议,不少能源专家指出,核电作为低碳、稳定的基荷电源,是转型期重要的过渡能源,过早退出会导致能源系统脆弱性增加。 国际能源署的报告就曾预警,德国若不能快速提升可再生能源稳定性,可能面临冬季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没人否认环保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德国为碳中和付出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能源转型不是一场赌局,不能仅凭理念就放弃稳定的能源供给。工业发展需要可靠的电力支撑,普通民众也需要可承受的电价,平衡环保与发展、短期目标与长期利益,才是可持续的转型之道。 德国的选择或许是基于自身国情的探索,但这种极端化的做法,显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复制。每个国家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能源道路,德国的勇气值得敬佩,但转型过程中的权衡与务实更值得借鉴。环保不是激进的代名词,而是需要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 未来,如何在绿色发展与经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让能源转型既环保又惠民,将是所有国家都要面对的课题。德国的探索,也为世界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实践样本,让各国在转型路上少走弯路,朝着更可持续的未来稳步前行。 (主要信源:环球时报——冷却塔被拆,德国核能时代落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