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星舰一旦成功,将彻底终结中国卫星发射海外订单。星舰成功意味着什么?会对中国海外卫星发射订单产生多大影响? 星舰要是真成了,那可是把航天发射从“奢侈品生意”,变成了“平价运输”。 星舰这玩意,可不是换个大发动机那么简单,它是两级完全可重复使用设计,近地轨道运力能到150-250吨,是人类目前最强的火箭。 更狠的是成本控制方面,星舰单次发射成本折算下来每公斤才6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 中国现在最经济的力箭一号,10月19日发射巴基斯坦卫星时,总设计师史晓宁说成本已压到每公斤1万美元以内,这已经是咱商业火箭的极限了,可跟星舰比,还是差了一百多倍。 这意味着以前用十枚火箭才能运完的载荷,星舰一次就能搞定,花的钱还不到我们的零头。 更关键的是它的应用场景,不只是发卫星,还能给NASA送登月设备,甚至搞太空旅游、亚轨道运输,这是要把航天从“国家工程”变成“大众产业”,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对国际市场来说,这就像以前大家都用货车拉货,突然有人开来了能反复用的万吨巨轮,省油价格还便宜,冲击肯定是颠覆性的。 但要说这就能“彻底终结”中国的海外订单,那是把航天市场想成了“谁便宜谁就赢”的菜市场,太浅显了,毕竟不是所有客户都需要“万吨巨轮”的。 10月19日中国网报道,力箭一号遥八刚把巴基斯坦遥感卫星02星等3颗卫星送入轨道,这已经是它第9次发射,累计送了73颗卫星入轨,而且这次是首次执行国外用户主星发射任务。 巴基斯坦这类客户,要的是精准入轨、可靠履约,还有快速响应,力箭一号的订单响应周期才6个月,地面测试发射只要7到10天,这对需要及时补网的遥感卫星来说太重要了。 星舰运力虽大,但一次发射得凑够上百吨的载荷才划算,小国家哪有这么多卫星要发,总不能为了一颗小卫星,去拼单等半年吧? 这就像开小卖部,没必要非用巨轮进货,小货车反而灵活。 而且中国航天的核心优势,本身就是可靠性和服务,这可不是星舰短期内能追上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的数据摆着,长征系列火箭成功率96.2%,力箭一号连续9次发射全成了,这种“零失误”记录是用几十年积累换的。 反观星舰,10月15日才完成第11次试飞,虽然在进步,但距离稳定商用还有距离。 商业客户最怕的不是贵,是卫星打丢了,那可是几亿甚至十几亿的损失。 更别说中国的“一站式服务”,从卫星制造、运输到在轨维护全给包了,巴基斯坦18次合作、委内瑞拉6次合作,靠的就是这份省心。 星舰现在能做的还只是“把东西送上去”,后续服务根本跟不上,对那些技术能力弱的国家来说,中国的全链条服务比低价更有吸引力。 还有市场分层的问题,星舰再强,也吃不下所有蛋糕,现在国际发射市场分三块:重型载荷(比如空间站部件、大型通信卫星)、中型载荷(单颗几百公斤的遥感卫星)、小型载荷(几十公斤的立方星)。 星舰的优势在重型载荷,可这块市场本来就小,主要是中美俄和欧洲的国家项目,商业订单没那么多。 中国的主力市场在中轻型载荷,比如力箭一号这次发射的卫星,单颗重量不大,正好适配咱的火箭。 而且中国商业航天也在跟进步伐,蓝箭航天的朱雀二号,已经用上了液氧甲烷推进剂,跟星舰的技术路线接轨,就是在为低成本、可重复使用铺路,虽然现在成本还降不到星舰的水平,但已经能应对大部分商业需求了。 外媒只盯着成本差,却没看到中国在细分市场的深耕,这是典型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更重要的是,中国航天的海外订单从来不是只靠价格,还有战略互信,比如跟巴基斯坦的合作,从早期的通信卫星到现在的遥感卫星,是两国整体合作的一部分,这种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订单,星舰再便宜也抢不走。 10月20日搜狐网的报道里特意提了,力箭一号是中国唯一承担过外星发射任务的民营火箭,这说明咱的商业航天,已经能接国际主星订单了,市场认可度在提升。 反观SpaceX,虽然技术强,但背后有美国的政治捆绑,很多国家不想把航天安全绑在美国战车上。 之前土耳其想发通信卫星,就是因为担心美国卡脖子,最后选了中国的长征三号乙,这种“去政治化”的服务,是中国独有的优势。 当然咱也得承认,星舰成功后,中国航天的压力确实大了,尤其是在未来的卫星互联网星座建设上,星舰一次能发几百颗星链卫星,成本极低,这对中国的“鸿雁”、“千帆”星座是直接挑战。 但压力也是动力,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已经在加速可重复使用火箭的研发,商业航天企业也在扎堆攻关液氧甲烷发动机,10月以来中科宇航、星际荣耀都公布了新的火箭研制计划,就是要跟星舰抢时间。 而且中国的优势在于产业链完整,从火箭发动机到卫星载荷全是国产,成本还能往下压,等咱的可重复使用火箭成熟了,未必不能跟星舰掰掰手腕。 所以说星舰成功,顶多是是航天产业的“鲶鱼”,会搅乱市场,但绝不是中国海外订单的“终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