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俄罗斯放着几十万的正规军不用,却大量使用雇佣兵?其实俄罗斯不是放着几十万正规军不用,而是俄乌这仗打久了,早就成了烧钱又耗人的大坑,用雇佣兵是更实在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得把正规军留着当后手。 俄乌冲突一打响,本以为几天就能见分晓,谁知两年多过去,战场上炮火连天,资源像流水一样哗哗往外冒。这时候,俄罗斯为什么不把几十万正规军全压上去,却让雇佣兵顶在前头冲锋?这里面藏着啥门道?是战略上的小聪明,还是无奈之举? 冲突从2022年2月24日拉开帷幕,俄罗斯军队多路推进,目标直指关键节点。起初推进顺利,但乌克兰得到外部援助,战线很快拉长成消耗型对抗。炮弹、燃料、医疗用品,每天消耗量巨大,仓库库存见底,后勤压力直线上升。俄罗斯高层审时度势,发现单靠正规军硬扛,不仅家底吃紧,还可能留下隐患。毕竟,正规军是国家防御的脊梁骨,不能全扔到一个坑里。 这仗打到2023年,已经是典型的拉锯战。东部地区阵地反复争夺,伤亡数字节节攀升。俄罗斯选择大量引入雇佣兵,主要靠瓦格纳集团这类私人军事公司。从2022年4月起,这些雇佣兵逐步介入战场,成员包括退役军人、囚犯和外籍人员。他们签约上阵,灵活性高,不用走正规部队的层层审批程序。调动正规军得跨部门协调,装备从库房拉出需保养检查,补给线拉长数百公里,稍有延误战场形势就变了。雇佣兵则自带部分装备,集结快,适应战场节奏也快。 用人方面,正规军有固定编制,伤亡多会直接影响国内稳定。家属安置、长期抚恤,这些开销在持久战中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雇佣兵按合同结算,一次性支付酬劳,补偿也相对简单,整体成本低不少。政治上,正规军损失大,舆论反弹风险高;雇佣兵不计入官方统计,国内情绪好控制,国际指责也少些缓冲空间。这么一算,用雇佣兵是实打实的省钱省力,还能避开不少麻烦。 拿巴赫穆特战役来说,从2022年8月到2023年5月,瓦格纳主力扛起攻坚重任。他们啃下这座硬骨头,损失虽大,但高薪酬劳吸引新人补充,保持了攻势连续。正规军则在外围支援,守住侧翼和补给线,避免直接卷入高强度肉搏。到2023年5月,普里戈津宣布控制市区后,瓦格纳阵地移交给正规部队,确保过渡平稳。这种模式让俄罗斯在消耗中找到平衡,没让力量散架。 进入2024年,战事没见缓和迹象,俄罗斯人力缺口更大。官方数据显示,正规军扩编有限,难以覆盖所有方向。这时,雇佣兵作用更突出,不仅本土招募,还从国外拉人。古巴、尼泊尔、非洲国家都有人加入,人数估计上万。这些外籍雇佣兵合同期短,6到12个月,结束后不续约,机动性强。俄罗斯视他们为补充力量,填补一线空缺,正规军则专注核心任务,如本土防御和潜在外部威胁。 到2025年上半年,乌克兰报告显示,俄罗斯从中东和亚洲招募雇佣兵规模扩大,原因还是人力短缺。俄罗斯军队内部录音泄露,称雇佣兵是“可消耗的”,这反映出战略考量:正规军得留后手,万一北约深度介入,高强度对抗就靠他们顶住。雇佣兵承担高风险任务,降低正规军损耗,确保国家安全底线。这样的安排,在持久战中显出智慧,没让家底过早见底。 从经济角度看,这仗烧钱如流水。俄罗斯财政报告显示,军费支出占GDP比重高企,弹药采购、装备维护天天加码。用雇佣兵能压缩部分开支,因为他们不享受正规福利,合同式管理简单明了。相比之下,全用正规军,抚恤和安置成本会翻倍,拖累整体经济。俄罗斯选择这种混合模式,是在资源有限下的务实调整,体现了大国博弈的稳健路径。 政治层面也需深思。国内民众对战争有预期,伤亡多会影响支持度。雇佣兵伤亡不直接上报,缓冲了舆论压力。国际上,俄罗斯强调这是“特别军事行动”,用雇佣兵给操作留了空间,减少直接对抗升级风险。这不光是军事策略,更是综合国力的统筹,值得我们从战略高度去审视。 长远看,这种做法帮助俄罗斯维持战线稳定,避免正规军在单一战场耗尽。到2025年9月,相关报告指出,雇佣兵已成俄罗斯海外影响力的工具,不仅在乌克兰,还延伸到非洲等地。但核心仍是保卫国家利益,没让冲突失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