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三峡大学南苑女生宿舍二楼的防盗窗被一双男性的手抓住。22岁的留学生阿杰(化名)徒手攀爬两米高的铁窗,翻进女生宿舍,对着熟睡中的女生伸出咸猪手。女生惊醒后奋力反抗,脸上被划出三道血痕,尖叫着冲出宿舍呼救。宿管阿姨抄起对讲机狂奔而来,整栋楼的声控灯接连亮起,阿杰慌不择路翻窗逃走,却在楼下被赶到的保安堵个正着。 这起发生在10月26日的案件,像一颗重磅炸弹引爆了网络。警方通报显示,阿杰因涉嫌强制猥亵罪被刑事拘留,学校连夜开除其学籍。但比案件本身更刺眼的,是事发后校方长达72小时的沉默——宿舍微信群被强制解散,官方账号关闭评论区,直到舆论发酵成海啸才姗姗发布通报。更讽刺的是,就在“捂盖子”的三天里,学校先给涉事宿舍楼加装了带电防护网,却始终没给受害女生一句公开道歉。 “这网装得比救护车还快,我们的安全感却补不回来了。”目击者小林(化名)在微博爆料时,配图是宿舍楼外新焊的铁丝网,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据她透露,这栋女生宿舍楼与留学生公寓仅隔一条马路,此前就发生过内衣被盗事件,学校只在一楼装了钢刺防护圈,没想到有人能徒手爬到二楼。 法律面前没有“洋特权”,这是舆论场最强烈的呼声。《刑法》第二百三十七条写得明明白白:强制猥亵他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不管你是哪国人,只要在中国土地上犯罪,就得接受中国法律的审判。警方对阿杰采取刑拘措施,正是用行动告诉所有人:外籍身份不是“免罪金牌”。而学校依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开除其学籍,更是给“超国民待遇”的质疑声狠狠打脸——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但比法律制裁更值得深思的,是高校安全管理的“双重标准”。有学生翻出旧账:去年某高校留学生酒驾撞人,仅被警告处分;前年另一所学校的外籍生拖欠学费,反而获得延期毕业特权。这种“严于本国生,宽于留学生”的潜规则,正在透支着校园的信任。“我们交着同样的学费,住着六人间,却要承受双倍的风险?”女生宿舍楼下的留言板上,这句话被重复写了二十遍,墨迹未干就被雨水冲刷成模糊的泪痕。 受害女生的心理创伤,远比脸上的伤痕更难愈合。据心理专家介绍,遭遇性侵后,43%的受害者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28%会产生自杀倾向。这位女生现在拒绝独处,夜里必须开着灯才能入睡,而学校至今未提供任何心理干预。“她才20岁啊,人生才刚刚开始。”同宿舍的闺蜜哭着说,“我们需要的不是铁丝网,是能安心睡觉的底气。” 这起事件撕开了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隐痛:当留学生数量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长,安全管理却还在用“封口”“补网”这种原始手段。某高校保卫处长私下透露:“处理外籍生纠纷最头疼,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外交争议。”但正是这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让校园安全成了可以妥协的筹码。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阿杰被刑拘的同一天,山西大学也通报了一起外籍生猥亵事件。两起案件如出一辙的处理方式,暴露出高校在留学生管理上的系统性漏洞。教育部2020年出台的《来华留学生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明确要求“趋同化管理”,但现实中的“特殊通道”“单独宿舍”“高额补贴”,却在无形中制造着不平等。 现在,阿杰的宿舍空了出来,那张没来得及收拾的书桌上,还摆着半包外国香烟。而两百米外的女生宿舍里,六个女孩挤在加了防护网的房间里,轮流守夜值日。她们说:“我们不怕鬼,怕的是人。”这句话,该让多少高校管理者汗颜? 当校园安全需要靠铁丝网来保障,当学生信任需要靠舆论倒逼,我们该反思的,远不止一起猥亵案。你所在的学校,是否也存在“双标管理”?你觉得高校该如何平衡国际化与安全性?评论区说说你的故事,或许你的声音,能推动改变的发生。 来源:头条热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