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10月28日,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董事会主席28日表示,为了平稳度过今年秋冬供暖季,乌克兰需要额外进口超过40亿立方米天然气。 乌克兰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掌门人谢尔盖・科列茨基 28 日的一句话,让这个秋冬的供暖焦虑直戳人心 —— 要想让老百姓暖乎乎熬过冬天,必须额外进口超 40 亿立方米天然气。这个数字不是随口说说,是压在乌克兰能源账本上的硬需求,背后藏着的是普通人过冬的底气。 咱们先算笔民生账,把真实情况摊开说。根据 Naftogaz 官网最新披露,2024 年前十个月乌克兰天然气产量刚过 12.3 亿立方米,全年总产量也就 14 亿立方米上下。 而去年一整个供暖季,乌克兰就烧掉了 67 亿立方米天然气。今年更特殊,俄军持续空袭东部产气区,钻井设备被炸、输送管道开裂,本土产能直接腰斩。 原本计划储备 132 亿立方米天然气越冬,现在产能掉了链子,这 40 亿立方米进口量就成了救命线 —— 少了它,不少城市的居民楼可能要在低温里挨冻,医院、学校的供暖都得打折扣。 境内顿涅茨克、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等地的气田,早年能稳定供应国内需求,还能承接俄罗斯天然气往欧洲的中转业务,靠输气费就能赚不少。 可这几年的冲突彻底打乱了节奏,关键产气区成了战场,设备坏了没法及时修,技术人员也被迫撤离,产能比冲突前直接砍了一半还多。 更要命的是,以前从俄罗斯进口的天然气又便宜又方便,现在这条渠道断了,只能转身找欧盟、阿塞拜疆这些国家买气,等于从家门口买菜变成了跨城网购,又贵又麻烦。 想从外面调气补缺口,每一步都磕磕绊绊。从欧盟买气得用反向输气管道,这些管道本来是设计成把俄罗斯天然气送到欧洲的,现在反过来用,运力直接打了折扣,而且每立方米的运输成本比原来高了近三成。 阿塞拜疆的液化天然气更折腾,得先装船运到欧洲港口,卸下来再转输到乌克兰,中间要经过好几个环节,价格还跟着国际油价、地缘局势上蹿下跳。 乌克兰本身经济就受冲突影响,外汇储备紧张,要拿出大笔钱采购天然气,相当于雪上加霜,每一分钱都得掰着花。 欧洲的冬天来得早,11 月下旬就可能出现寒潮,到时候供暖需求会一下子暴涨。乌克兰总理斯维里坚科之前就公开说过,虽然越冬储备达标,但设施受损导致产能下降,必须靠进口补缺口。 现在不少城市已经开始行动,居民楼贴出节能倡议,建议大家调低暖气温度、做好门窗保温,政府也在调整公共建筑供暖时段,把有限的天然气优先保障民生。 一边跟欧盟反复沟通,争取扩大反向输气配额,还在对接国际能源机构的援助;欧盟也没含糊,8 月份就联合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拿出 5 亿欧元贷款,专门帮乌克兰采购天然气,这笔钱能覆盖不少进口成本。 另一边,乌克兰抓紧修复受损设施,美国 EQT 公司捐赠了一批钻井设备,技术人员加班加点抢修管道,争取把本土产能提上来。 进口渠道也在拓宽,今年 3 月已经通过波兰的 Orlen 公司卖了 1 亿立方米美国液化天然气,后续还计划从德国、希腊的 LNG 接收终端调运更多资源,多一条渠道就多一分保障。 乌克兰的困境让我们看到,稳定的和平环境有多重要 —— 没有安宁,再丰富的资源也没法转化为民生福祉。 但让人欣慰的是,乌克兰没有放弃,国际社会也在伸手相助:欧盟的贷款、美国的设备援助、邻国的输气支持,这些点点滴滴的帮助,都在为乌克兰的冬天注入暖意。 虽然当下困难重重,但随着进口渠道的逐步拓宽、援助资金的到位,还有本土产能的慢慢恢复,乌克兰未必不能扛过这个冬天。 这不仅是一场供暖保卫战,更是对人类互助精神的考验。相信只要各方齐心协力,就没有跨不过的坎,乌克兰的老百姓一定能在这个冬天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主要信源:新华社——乌克兰需融资购买40亿立方米越冬天然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