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国际青年探秘武夷山!沉浸式体验中医药与理学文化

“手机相册已经被武夷山水占满了!”来自新西兰的青年学子举起手机,屏幕里满是丹霞奇峰、碧绿茶园与九曲溪竹筏的画面。

10月24日至25日,“青囊探闽”国际青年福建中医药文化研习营走进武夷山,来自美国、西班牙、斯洛伐克、新西兰等多国的青年学子,用两天时间沉浸式体验武夷山生态之美,在山水与茶汤间触摸朱子理学精髓,开启一场融合自然奇观与文化传承的深度探索之旅。

登高望丹霞,茶园寻“岩骨花香”与药茶本源

研习营的探索从天游峰拉开序幕。清晨的阳光洒在丹霞岩壁上,营员们沿着石阶攀登,登顶瞬间,武夷山全景尽收眼底——连绵的红色峰峦间云雾缭绕,九曲溪如碧绿丝带蜿蜒其间。“风景如画有了清晰的注解!”青年学子们忍不住感叹,手中相机快门声不停。

下了天游峰,营员们徒步走进坑涧幽谷中的茶园。“武夷山的丹霞地貌和温润气候,让茶树根系深扎岩缝,才有了武夷岩茶‘岩骨花香’的独特风味。”茶农一边指引大家观察叶片脉络,一边讲解。他特意提及,武夷岩茶作为半发酵的乌龙茶,在中医理论中性属“甘、酸,平”,归肝、脾、肾经,有疏肝理气、消脂降浊的功效。

访书院悟理学,品茶汤探茶疗之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当营员们走进武夷书院与朱熹园,这句古诗中的意境扑面而来。青瓦白墙的建筑掩映在绿树间,荷塘边的石碑上刻着朱子名言,营员们置身其中,仿佛穿越千年,仍能感受到当年朱子治学讲学的氛围。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识,朱子文化与中医药文化在此交相辉映。讲解员特意结合《本草纲目》中“苦、甘、微寒,无毒”的茶性记载,解读朱子“饮食有节”思想与茶疗文化的关联:“朱子晚年常以茶待客,其实暗含‘苦味清热、甘味生津’的中医哲理。”营员们围坐品饮武夷岩茶,先苦后甜的滋味里原来藏着“苦泻甘补”的药用智慧。

大家还探讨了朱子“和合共生”理念与中医药“天人合一”思想的共通之处,认为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为健康生活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引。“‘和合共生’的理念,和我们倡导的生态保护不谋而合。”美国领队老师戴安娜分享道,她认为这种跨越时空的智慧,为不同文明交流提供了共通的语言。

24日当晚,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为营员们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将采茶、制茶、品茶的过程搬上舞台,悠扬的茶歌与灯光交织,将悠久的制茶工艺与茶人生活娓娓道来,让营员们在震撼中读懂武夷茶文化的千年传承。

乘筏游九曲、探茶园,探秘“三茶统筹”

25日,营员们乘上竹筏,开启九曲溪漂流之旅。营员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意场景。

行程的最后一站,营员们来到燕子窠生态茶园,探秘武夷山“三茶统筹”(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的创新实践。了解到“夏种大豆、冬种油菜”的绿色生态种植模式是如何显著提升茶叶品质,丰富茶叶的滋味层次。

此次武夷山之行,不仅让国际青年收藏了满屏的山水与茶香,更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智慧与现代发展理念的深度融合。正如研习营负责人所说:“一片茶叶连接起自然生态、文化哲学与健康养生,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交流,让更多国际青年走进中国、了解福建,在文明互鉴中探索更美好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