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以为
的孝顺
今天(29日)是重阳节。这两天,我挺忙的。好多活动,都和“敬老”有关。至少是这两天,上海颇有“老权主义城市”的味道。
这当然是件好事。上海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77.6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37.6%。这意味着,老年人是上海的第一大群体,上海的各行各业,都要以“适老”为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而实际情况呢?我想,不少老人比我更有发言权。子女以为的孝顺,和老人需要的孝顺,有时候是两回事。
有老人叹苦经,说子女好不容易有空,陪自己去了趟医院。结果几天后,检查单子出来,自己左一个看不懂,又一个不明白。有心求助子女,又怕麻烦小辈,只能是被问到“身体怎么样”时,硬着头皮说“很好”。
我很理解这样的心态。上海的老人,是有边界感的。表现之一,就是能不求人,绝不求人。怕耽误子女上班,又不想显得“离了人就不行”。所以哪怕自己已经搞不定了,还不愿意求助。
有人说了,“不会自己学吗”,可哪有这么简单——你敢说,过20年,你对人工智能的那些高精尖东西,都能熟练掌握?
陪父母去看病,挺重要的,但你能陪几次呢?趁着重阳节,我想对子女们说,可以帮助父母,去安装一个权威的人工智能“家庭医生”,比如AQ。第一,免费。第二,家庭绑定之后,如果老人有数据异常,会随时提醒子女。第三,还有用药提醒。第四,老人还可以通过拍照功能随时咨询。
这样一来,不说一劳永逸,总也算帮助老人更多了吧。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比如,不要只是嘴巴说说,叫老人别节俭。子女花点钱,买一件毛毯,买一个发热的关节仪,买一个洗脚机,很难吗?
孝顺是什么呢?不是重阳节一天,是365天。也不是子女认为,而是要父母认为。我觉得,这是老人们一个很小、很小的心愿。重阳节晏秋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