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了 10月29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宣布,美国和韩国马上就要达成一项新的贸易协议了,他说两国是非常接近敲定这个协议,还强调韩国是美国重要的经济和安全伙伴,敦促韩国多投资美国产业,比如制造业和造船业! 当时的谈判核心很明确:美方要求韩国扩大对美投资,以此换取不提高现有关税的承诺,本质是“投资换关税稳定”的博弈。 2023年韩国对美贸易顺差已达444亿美元,半导体、汽车是出口主力,美方早就盯着这份顺差想“分一杯羹”。 美方重点瞄准造船业,因为韩国现代重工年产能能造5艘以上宙斯盾驱逐舰,而美国本土船厂全年不足2艘,技术差距明显。 但韩企在美投资的隐忧已显现,台积电美国工厂2023年单年亏损109.24亿新台币,累计亏损超250亿,高成本是绕不开的坎。 三星德州泰勒晶圆厂2023年虽顺利完工,但美国人力成本是韩国的三倍,供应链效率下降30%,盈利前景不明朗。 谈判中美方还要求韩国增加能源采购,当时已有消息称可能涉及数百亿美元液化天然气订单,进一步加重企业负担。 韩国国内反对声不小,在野党直言,美方要求的投资规模可能分流本土产业资金,影响国内就业和技术研发。 更关键的是收益分配细节模糊,参考后续日美协议的争议,美方极可能要求优先获取投资收益,韩国企业或“出力难回本”。 钢铁、铝制品领域的关税争议也未解决,美方仍维持50%高关税,无免税配额,韩国相关产业竞争力被直接削弱。 协议所谓“接近敲定”更像是美方的施压话术,当时双方在投资方式、领域限制上仍有分歧,并未完全达成共识。 韩国看似保住了核心产品关税稳定,但付出的投资成本和产业绑定代价,可能在长期逐渐显现。 2023年韩企海外投资回报率已降至3.2%,大规模对美投资能否盈利,仍是悬在韩国经济头上的问号。 这种被施压下的“合作”,更像是韩国的被动妥协,而非平等互利的双赢,后续执行中的变数值得警惕。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