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条新闻时,心里特别不是滋味。一个34岁的年轻人暴钦瑞,在被采取“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措施仅仅13天后,就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事情发生在2022年7月,暴钦瑞因涉嫌寻衅滋事等罪名被石家庄市公安局“5·25”专案组带走。在指定居所监视居住期间,他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长期被限制在铁质审讯椅上,遭到扇耳光、用PVC管击打脚底,甚至是用老式手摇电话机进行电击。2022年7月19日晚,暴钦瑞突发不适,经抢救无效死亡。鉴定结果显示,他生前遭受的长时间限制性体位、反复机械性损伤和电击损伤,最终导致肺动脉血栓栓塞而死亡。 说实话,每次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都特别沉重。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在执法过程中消逝,而施加伤害的,本该是保护人民的执法者。更让人痛心的是,事发后还有民警组织删除聊天记录、搬走刑讯工具,试图掩盖真相。这种知法犯法、试图隐瞒的行为,比违法行为本身更让人寒心。 这起事件最让人无法接受的,是那些本该守护正义的人,却成了正义的破坏者。法律赋予执法者权力,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民安全,而不是让他们用来滥施私刑。暴钦瑞是否犯罪,应由法院依法判决,而不是通过刑讯逼供来“坐实”。 从这起案件中,我们看到了权力失去监督的可怕后果。一个专案组,本应依法办案,却成了滥用权力的“独立王国”。直到一条生命逝去,这些违法行为才被揭露。如果没有当事人的死亡,这些刑讯逼供行为会不会永远被掩盖?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值得欣慰的是,法律最终没有姑息这些违法行为。2025年9月28日,涉案的11名民警一审分别以故意伤害罪、刑讯逼供罪被判刑,最高刑期16年。这一判决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任何执法违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这件事也让我们思考指定居所监视居住这一强制措施的监督问题。在脱离正常监管环境的“指定居所”里,如何有效防止刑讯逼供?如何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从制度层面找到更好的答案。 每一起这样的案件,都在侵蚀着公众对法治的信任。当执法者自己成为违法者时,社会付出的代价远不止一条生命的逝去。重建这种信任,需要更多阳光的照耀,需要更完善的监督机制,需要每一起违法行为都得到应有的惩处。 这件事最让人心痛的是,它本可以避免。如果执法过程中有更严格的监督,如果专案组领导能依法办案,如果……可惜,生命没有如果。 不知道你对此怎么看?你认为应该如何加强对执法过程的监督,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我们一起探讨。 (案例来源:新浪热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