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

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他无奈表示:“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所以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2025年,一场汽车行业的人才暗战正愈演愈烈,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终于在公开场合“破防”,直言:“现在全中国几乎所有造车新势力都在挖吉利的人才,他们造车的人才宝库在吉利这儿,都是从吉利挖过去的,没有吉利培养这么多人才,他们是造不出车的。   ”这番话,瞬间在汽车圈炸开了锅,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走进吉利的人才培养“王国”,你会发现这是一场长达三十多年的持久战。自1997年正式造车起,吉利就干了一件别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掏钱办学。   从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到吉利学院,再到三亚学院、宁波理工学院等七所高校,吉利累计投入超百亿资金,培养了超20万毕业生,其中80%都扎根汽车行业。这可不是挂个名的学校,而是真正教学生修发动机、写代码、调底盘的地方。   浙江汽车职业技术学院里,技术质量总工兼任工匠学院院长,60余名吉利工匠大师定期授课,学生毕业就能挑大梁,就业率超95%,起薪达6000 - 10000元。   可就是这样一座精心打造的“人才摇篮”,却成了新势力眼中的“香饽饽”。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是吉利董事兼副总裁,带着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经验,打响了新势力第一枪。   小米汽车技术核心胡峥楠,在吉利时就造出爆款博越,带着100人核心团队加盟,撑起小米底盘调校半壁江山;还有小米汽车副总裁于立国,也出自吉利。   猎聘网数据显示,在新能源车企人才流动中,吉利系工程师流向蔚来、理想、小米等公司的占比高达37%,涉及三电系统、底盘调校等核心领域。   新势力为啥盯着吉利挖人?说白了,就是图个“快”和“省”。2020年到2024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国家大力推广,资本疯狂涌入,新势力们赶着出车,哪有时间慢慢培养人才?直接挖现成的,省时又省力。   一个成熟工程师,从新人到能带队,至少得五六年,可新势力一掏钱,带走的可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整套经验体系。就像小米造车,曾试图“打包”吉利研究院,虽然胡峥楠辟谣,但雷军团队确实挖走了不少技术骨干。   这对吉利来说,无疑是阵痛。培养一个人才,投入的时间、金钱和精力难以估量,可人才一走,技术衔接就断了,之前的成本也打了水漂。但李书福没有一味抱怨,而是带着吉利打起了反击战。   一方面,吉利打造技术护城河,将个体经验转化为CMA架构、SEA平台等体系能力,降低对核心个人的依赖。比如吉利和沃尔沃联合开发的中欧汽车技术中心,培养出的工程师掌握国际顶尖开发流程和严苛安全标准,即便有人离开,体系依然能运转。   另一方面,吉利深化产教融合,推出“繁星计划”“基石计划”,定向培养高潜人才。吉利学院实施“成蝶计划”,将汽车数字化生产线搬到学校,打造沉浸式学习环境;通过“双导师制”,让学生接触行业前沿技术。   极氪的“曙光项目”搞小班化培养精兵,优秀实习生一年就能升储备店长,培养时间缩短一半。吉利还玩起了“金手铐”策略,用股权激励留住人才。旗下亿咖通科技、极氪在上市前,大规模给核心员工发期权,让员工成为公司原始股东,断了新势力挖墙脚的念头。   李书福的“破防”,看似无奈,实则是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期的真实写照。传统车企有成熟人才培养体系和技术积累,但转型慢;新势力有互联网思维和资本助力,却缺制造经验和人才储备。这场人才争夺战,表面是企业竞争,实则是行业升级的迫切需求。   吉利为中国汽车工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分散到各车企,促进了技术普惠。就像吉利培养的人,有的去华为车BU做系统架构,有的去百度Apollo搞自动驾驶,有的去小鹏管供应链。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如今,工信部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将达103万,人才争夺战还会持续。吉利能否在人才培养与留存间找到平衡,继续引领行业?新势力又能否摆脱对吉利人才的依赖,走出自己的路?这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也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