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爆发反美示威,民众冲击美韩首脑峰会会场,与警方激烈冲突 据韩联社报道,当地时间29日下午,特朗普和李在明在韩国庆州举行美韩首脑峰会之际,会场外发生了相当惊险的一幕——一批反特朗普的示威者冲破了警方设置的警戒线,试图冲击峰会会场。 抗议的导火索,看似是特朗普的到访,实则是韩国社会内部长期压抑的一种反美情绪的集中爆发。 尤其是在特朗普重新执掌白宫之后,关于美韩关系走向的讨论再度升温。对于部分韩国民众而言,特朗普在前一任期内对韩国的“强硬姿态”仍记忆犹新。 无论是要求韩国大幅增加驻军经费,还是对韩国产业政策施加压力,这些都让不少人感到不满。 而这一次,他不仅再次以总统身份踏上韩国土地,还选择在高敏感度的安全议题上与韩国政府展开会谈,这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再次强化对韩掌控的姿态。 韩国总统李在明的对外路线一向强调务实合作,他试图在美中之间寻求相对平衡的外交空间。然而,现实情况并不宽容。 自特朗普重新上台以来,其政府在对外政策上延续了以本国利益优先的风格,这种风格在盟友面前的表现方式,往往是“合作中带着威压”。 美方提出希望韩国继续在亚太安全结构中扮演更积极角色,甚至在防务协调层面进一步靠拢美国,这些诉求在韩国国内引起了明显的分裂反应。 支持者认为这是维护国家安全的必要战略,反对者则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进一步削弱。 对于韩国政府而言,这次事件无疑带来了不小的尴尬。一方面,作为东道主,在本国土地上发生如此激烈的抗议,已对峰会形象造成实质性冲击; 另一方面,与美国的关系又不能轻易松动,毕竟在当前区域安全格局中,美韩合作仍然是韩国安全政策的重要支点。 如何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同时,回应国内民众的关切情绪,这是一道极其复杂的平衡题。 事件发生之后,韩国政府迅速召开内部会议,强调会尊重民众表达权利,但也严正表示不会容忍任何暴力行为。 这种表态在意料之中,但是否能真正起到安抚作用,还有待观察。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如何让外交政策与民意形成良性互动,而不是不断制造割裂与不信任。 这次庆州的街头冲突,既是一场突发事件,也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韩国社会在应对国际关系时的真实表情。 它不只是对某位外国领导人个体的不满,而是一种社会整体对未来方向感到焦虑的反应。在这个多变的全球格局下,韩国如何在内部达成共识、在外部保持平衡,将直接影响其国家发展的节奏和路径。 对中国而言,稳定的邻国始终是推动区域繁荣的关键因素。我们乐见韩国在发展中找到自身定位,也希望看到更多国家在处理外交关系时,能够以和平、合作、共赢为核心,而不是陷入对抗与拉扯的陷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