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怀好意 加拿大突然宣布了! 加拿大10月27日正式对中国的卡车车身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此次调查由摩根加拿大和摩根运输公司发起。 中国产卡车车身近年风靡北美市场,靠的不是低价倾销,而是模块化生产的降维打击。在浙江宁波的吉利汽车基地,一条流水线每小时能下线30个标准车厢,钢材利用率比加拿大同行高出15%。 这种效率让同类产品价格低20%-30%,直接冲击了摩根加拿大等本土企业的市场份额——2024年他们的市场占有率从82%跌至71%。 但加拿大政府的调查逻辑充满荒诞。本土企业产能利用率长期不足70%,却指控中国“挤占市场”。就像2018年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加税,结果导致自家光伏安装成本暴涨40%,最终不得不在2022年取消限制。 如今加拿大重蹈覆辙,却连基本数据都算不清:其统计局显示,2025年本土卡车车身产能仅能满足62%需求,近45%依赖进口,其中中国占比超四成。 这场调查的时机耐人寻味。10月23日特朗普政府刚以“广告侵权”为由叫停美加自贸谈判,三天后加拿大就对华出手。 表面是维护本土产业,实则是向美方示好——特朗普团队正推动《北美贸易公平法案》,要求加拿大在钢铝关税上让步。作为交换,渥太华需要拿出“遏制中国”的实际行动。 这种政治操弄在加拿大商界引发反弹。温哥华港务局数据显示,若对中国车身加征25%关税,物流企业采购成本将飙升18%,直接导致西海岸蓝莓出口每延迟一天就损失140万加元。 更讽刺的是,摩根加拿大使用的生产线设备70%来自德国蒂森克虏伯,而这家德国企业早在2023年就与中国鞍钢集团签订战略协议,用中国钢材替代美国供应。 中国卡车车身的竞争力源于全产业链优势。从鞍钢的高强度汽车钢到徐工的智能焊接机器人,从宁波港的滚装船队到深圳的跨境支付系统,形成了“48小时全球交付”能力。 反观加拿大,本土供应链支离破碎:车身组件需从墨西哥进口钢材,电子元件依赖美国德州仪器,组装还要从越南进口半成品。这种“拼图式生产”导致成本居高不下,一辆卡车车身售价较中国产品贵出35%。 历史总是惊人相似。1990年代日本汽车攻占美国市场时,美国车企同样指责“不公平竞争”,最终却倒逼自身技术升级。 如今加拿大非但不学习这种产业进化,反而用17世纪的“重商主义”思维应对21世纪产业链竞争。就像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电动车加税,结果迫使比亚迪在墨西哥建厂,反而让美国得州汽车工人失业率上升2.3%。 调查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冲击加拿大普通民众。加元兑美元汇率两天内贬值1.3%,导致进口食品价格普涨。多伦多超市的智利车厘子价格已涨至每磅8.99加元,比三个月前贵了1.2加元。 更严峻的是物流成本攀升,蒙特利尔港的集装箱滞留费每天增加1.5万加元,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农业从业者已感受到寒意。萨斯喀彻温省的油菜籽出口商发现,中国采购商开始转向俄罗斯供应商。2024年类似情况导致加拿大油菜籽出口额暴跌30%,这次危机可能更加致命。 特鲁多政府标榜的“贸易多元化”战略,在此次事件中彻底破产。2025年预算案中,加拿大计划将非美市场出口占比提升至45%,但对中国发起调查后,这个目标已沦为笑谈。 更危险的是,加拿大正沦为美国地缘博弈的“马前卒”,美方要求其配合对华技术封锁,作为交换承诺放宽对加木材关税,但实际获得的让步不足承诺的1/3。 这种短视行为在科技领域尤为明显。华为在渥太华设立的5G研发中心本可为加拿大创造2000个高薪岗位,却因政治压力被迫关闭。 如今卡车车身调查若成定局,中国投资者可能集体撤离,导致多伦多证券交易所矿业板块市值蒸发超150亿加元。 就像2012年加拿大叫停中国投资钾矿项目,最终让必和必拓以三倍溢价收购,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从19世纪哈德逊湾公司的毛皮垄断,到21世纪特斯拉的电池争夺战,加拿大始终在“资源换安全”的迷局中打转。 这次卡车车身调查暴露的不仅是经济政策的短视,更是战略思维的滞后——当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固守零和博弈只会加速衰落。 中国驻加拿大大使丛培武的表态值得深思:“任何滥用贸易救济措施的行为,都将破坏中加正常经贸合作。” 就像2024年加拿大对中国钢铝加税后,宝武集团转而投资马来西亚钢厂,最终让加拿大失去价值80亿加元的潜在订单。历史反复证明:用政治绑架经济,终将被市场力量反噬。 信息:加拿大对华卡车用车身启动双反调查,加拿大边境服务署预计于90日内作出初裁 2025-10-27 11:33·和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