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了,这回真完了,乌克兰可能已经没人可死了。有俄军士兵在打扫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的战场时,发现阵亡的乌军士兵多为外国雇佣兵,占比可能至少达到60%左右,其中包括非裔美国人和拉丁美洲国家的人。 乌克兰在战争中的人力供给,已经演变出一个残酷的双轨制市场。 一边是月薪仅约400美元,被强制推上火线的本国公民;另一边则是起薪3500美元,从全球84个国家招募的外国亡命徒。这并非军队国际化的象征,而是这个体系濒临破产的残酷审计报告。 于顿涅茨克康斯坦丁诺夫卡方向,俄军士兵有惊人发现。在阵亡乌军里,外国雇佣兵占比颇为可观,竟超六成之多,凸显局势背后复杂的国际因素。护照碎片与外文信件,揭示了这个战场人力体系的运作真相。 这个体系的一端,是本土人力资本的急速贬值。 乌克兰总人口约为 3700 万,这一基数正以较快速度被消耗。乌克兰已有超 850 万人逃往境外,这些人中 37% 是 16 至 18 岁的青年,躲避兵役是他们外逃的主要目的。 泽连斯基推出的新政,甚至允许 22 岁以下男性离境,这在官方层面上,相当于放弃了国家长远的人力储备。 在国内,约65万役龄男性成为逃兵,他们宁愿翻山越岭或冒险渡河,也不愿走上战场。2024年3月,就有二十多人在渡河时溺亡。征兵工作举步维艰,6月份的达标率仅为58%,而逃兵役人数却比去年多了三倍。 面对150万未登记的应召人员,强制手段变得无所不用其极。征兵人员在商场、地铁抓人,突袭婚礼与疗养院。新兵中仅有12%是自愿入伍。 士兵的训练周期从三个月被压缩到短短两周,这让生命的价值在军事计算中被无限摊薄。 常规人力资源枯竭的迹象,是女性被大规模动员。近10万名女性进入军队,占总兵力约10%。她们中许多人是教师、文员和大学生,从后勤医护被推向一线战斗岗位。 于第12国土防卫旅中,女性的占比颇为可观,甚而近乎达到40%。这一比例彰显着女性在该领域正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为填补本土真空,体系的另一端在全球范围内高价采购外国战斗力,催生出一个价格虚高且极不稳定的雇佣兵经济。 这些来自波兰、美国、英国以及拉美国家的“风险投资者”,被高薪吸引而来。其中,寻求经济出路的拉美失业青年占比近四成。 然而,高价换来的“商品”缺陷明显,损耗惊人。这些雇佣兵的平均存活周期仅有42天。英国雇佣兵境遇堪忧,死亡率竟高达20%。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约千名雇佣兵不幸丧生,这一惨烈的数据,无疑是他们所涉危险之境的有力佐证。 一支由拉美人员组成的“特别拉丁旅”,规模不足4000人,战斗力稀松。俄方“零容忍”的政策,更让这份工作风险倍增。 在哈尔科夫,俄军发射“伊斯坎德尔”导弹实施一次精准袭击,威力惊人。此次袭击让营地内600多名法国与波兰籍雇佣兵殒命,沉重打击了这股外部干涉力量。 此类血本无归的“投资”并不鲜见。 所招募的11675名雇佣兵里,4845人已被歼灭,4801人逃离战场,他们的命运如风中残烛,消散于这场荒诞的“投资”迷局。 这个建立在本土贬值与外部通胀之上的体系,正因其内在的欺诈与低效而走向终结。高薪承诺背后是克扣与欺骗,一名罗马尼亚老兵实得薪水仅715美元,哥伦比亚人甚至收到过期罐头抵薪,抚恤金更是难以兑现。 战场上超过70种语言混杂,导致无线电指挥失灵,这支“万国军”无法形成合力,最终沦为火力网下的散沙。 康斯坦丁诺夫卡战场上那超过六成的外国阵亡者,正是体系破产的最终证明。它说明昂贵的外部输血正在失效,而廉价的本土造血功能早已衰竭。 乌克兰的兵源危机,本质上是一个经济模型的失败。它试图用金钱购买时间,却发现无论是“贱卖”的本国生命还是“高价”的外国生命,都无法填补战略的无底洞。 当本土的血流干,外来的命也续不上时,战争的残酷便以最直白的方式显现。 信源:喜获大捷后,打扫战场的俄军发现惊人事实:外国佣兵阵亡数超乌军 2025-10-27 11:26·铃木白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