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一名47岁的流浪汉因没有暂住证被送进收容所,填写籍贯信息时,警察突然愣住,满脸震惊地问道:“怎么可能是您?” 主要信源:(西部文明播报——河南杞县民间诗人王耀军诗集研讨会在开封举行) 1992年深秋的北京城,淅淅沥沥的秋雨打湿了长安街旁的梧桐树叶。 西单地铁站出口处,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蜷缩在广告牌下避雨。 他破旧的棉袄已经看不出原本的颜色,湿漉漉的头发紧贴在前额。 巡逻民警注意到这个没有暂住证的流浪汉,将他带到了附近的收容所。 收容所登记处的灯光有些昏暗,民警递过纸笔让流浪汉填写基本信息。 令人意外的是,这个看似落魄的男子接过钢笔时动作十分娴熟,落笔有力,纸面上瞬间出现一行苍劲有力的楷书: "王耀军,河南开封人"。 民警不禁多打量了他几眼,这手漂亮的字迹与他的落魄形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王耀军?" 民警若有所思地重复着这个名字, "莫非就是那个在各地墙上题诗的'墙上诗人'?" 流浪汉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轻轻点了点头。 他随即低声吟诵起自己的诗作: "两脚踢翻尘世界,一肩挑尽古今愁。" 收容所里顿时安静下来,工作人员都惊讶地望着这个不同寻常的流浪汉。 时光倒流至1970年夏天,河南开封的一个小村庄里,年轻的王耀军刚刚结束高考。 他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让乡亲们刮目相看,大家都认为这个农家娃必将金榜题名。 然而日复一日地等待,录取通知书始终没有到来。 后来他得知,自己的大学名额被当地有权势的人家的子女顶替了。 这场变故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原本应该步入大学校园的王耀军,不得不留在农村务农。 更不幸的是,父亲不久后因病去世,家庭的重担全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白天他在田间辛苦劳作,夜晚则借着煤油灯的微光读书写字。 村民们都不理解这个年轻人的执着,觉得他有些"魔怔",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文学创作。 命运的又一个转折发生在一次公社宣传员的选拔考试上。 王耀军满怀信心地参加考试,却因为"不善言辞"再次落选。 接连的打击让他心灰意冷,最终选择离开家乡,开始四处流浪的生活。 他随身带着粉笔和石灰块,每到一处就在墙壁、电线杆、桥墩上题诗,用这种方式表达内心的情感。 在河南许昌的甘罗祠前,他写下了代表作《复拜甘罗祠》。 诗中"十二拜相一奇人"的句子,既是对甘罗的赞颂,也是自身遭遇的写照。 最令人动容的是最后两句:"而今不食嗟来食,黄犬何须吠不休",道尽了一个文人最后的尊严和傲骨。 1992年来到北京后,王耀军继续着他的诗歌创作。 在收容所的那次经历,让他短暂地引起了外界关注。 但很快,他又回到了街头,继续过着漂泊的生活。 偶尔有文学爱好者认出他,与他交流时,他总是能即兴赋诗,字字珠玑,令人叹服。 2012年,王耀军因病离世。 他的好友李济民不辞辛苦,将他散落在各地墙上的诗作一一记录整理,最终出版了《"墙上诗人"王耀军》。 这本诗集收录了近两千首诗作,展现了一个被时代遗忘的文学天才丰富的内心世界。 王耀军的一生充满了悲剧色彩,但他的诗歌却充满了力量与美感。 有文学评论家认为,他的诗作既继承了古典诗词的传统精髓,又带有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 尽管他始终生活在社会的边缘,但他的文字却穿透时空,打动了许多读者的心。 如今,偶尔还有人会在某些老城区斑驳的墙壁上,发现王耀军留下的诗句。 那些历经风雨的字迹,仿佛在默默诉说着一个关于梦想、坚持与尊严的动人故事。 虽然诗人已经离世,但他的诗作仍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静静等待着有缘人的发现与品读。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