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说中国无权过问稀土用途,这属于经济机密。说这话确实是没有毛病,中方尊重也理解。但是,你不买中国的稀土就可以了。因为中国也有不卖的权利,也懒得问用途了!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最近,德国和中国之间围绕稀土出口的话题又引发了不少关注。德国方面公开表态,说中国“没资格”过问稀土出口的具体用途,还把“经济机密”挂在嘴边。 这个说法乍一听好像很有道理,毕竟买家买了东西,怎么用本来就是自己的事。但现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这背后是买卖双方权利和博弈的真实写照。 买方当然有选择用途的自由,但卖方同样有决定卖不卖、怎么卖、问不问的权利。 尤其是像稀土这种关系到全球高端制造、国防安全的资源,更不是谁想买就能随便买、想用就能随便用的“普通商品”。 德国高调说中国无权过问稀土流向,其实是典型的“只讲权利、不谈责任”,既要享受中国稀土出口的便利,又不想接受任何限制和监管,这种心态就是把资源国当作“工具箱”来用。 但现在的中国,早已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经过多年的积累,中国不仅掌握了稀土的开采和分离技术,还在产业链、供应链、市场份额等各方面都具备了话语权。 德国对于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极高,尤其在汽车、机械、可再生能源等关键行业,没了中国稀土,生产线分分钟可能停摆。 去年中国调整出口政策,德国不少企业就感受到了“被卡脖子”的压力,库存一度跌到危险线,整个行业都开始神经紧张。 但是面对这样的现实,德国不仅没表现出理解和尊重,反而提出更多苛刻要求。既不愿意披露稀土的终端用途,又想让中国继续无条件供应,这种思维其实跟过去西方主导全球资源分配时没什么两样。 对他们来说,资源国的角色就是“源源不断出货”,至于供应链风险、出口国利益,那都是“别人的问题”。然而,如今的竞争格局已经彻底变了。 稀土不仅仅是工业原料,更涉及信息技术、国防装备、绿色能源等领域。中国有责任、也有权利对战略资源出口加以审慎管理。 德国不想说具体用途,那中国完全可以选择不卖,或者只在明确、对等的条件下交易。市场规则本来就应该是双向约束,不能总是一方“有话语权”,另一方只能被动接受。 有人可能说,这会不会影响全球供应链安全?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稀土政策的调整,是为了行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战略安全。 过去几十年,因为无序竞争和出口倾销,中国稀土资源被低价消耗,环境压力也极大。现在适度调控、合理出口,既能防止产业被掏空,也能让全球买家正视供需关系、尊重市场规律。 德国如果真的觉得“用途不该被问”,那完全可以自己去找替代供应商,或者加快本土替代材料的研发。但事实很残酷,全球稀土产能分布极度不均,短期内根本离不开中国。 就像当年日本对中东石油危机的态度一样,等到供应真的出现问题,才明白“被动依赖”意味着什么。 像稀土这类战略物资的流向,本身就关乎国家利益和国际竞争。中国既要维护自身资源安全,也要在公平、透明的基础上推进国际合作。德国如果真想减少风险,最应该做的是和中国坦诚沟通、寻找多赢方案,而不是一味强调“经济机密”来推卸责任。 你怎么看待德国的这种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