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充满5分钟再收费,成都发布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

四川在线记者史晓露刘佳

用过共享充电宝的朋友,是否遇到过这样的糟心事——明明只用了几分钟,却要按照1个小时扣费,想要归还充电宝,却找不到机柜。

日前,川观新闻发布稿件《龟速充电、价格刺客、易借难还……你被共享充电宝“背刺”过吗?》,直指当前共享充电宝“充电慢、收费贵、归还难”等行业乱象。报道发布后,引起成都市有关部门关注。

10月30日,成都市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以下简称“成都市消委会”)发布《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美团、怪兽等8家企业已签署公约。公约提出,共享充电宝企业要优化计费方式,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首个计费单位仅在超出免费时长后开始收费,避免“按小时凑整”导致的超额计费。

投诉焦点:充电慢、收费贵、归还难

日前,记者调查发现,当前消费者关于共享充电宝的投诉主要集中在“充电慢、收费贵、归还难”等方面。

一是设备老化、充电慢。消费者李女士称,今年8月,自己在成都西站地铁站的柜机上,扫码租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充电60多分钟,手机电量仍只有20%,然而收费高达8元。

记者走访成都多个商场、街边商户、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发现,市面上多数共享充电宝存在“功率低、电池老化、虚标容量”等问题。部分品牌标称“可充一次”,实际连半部手机都充不满。一些号称“快充”的品牌,实际充电速度并不快。

二是归还困难。有消费者反映,“自己在成都某火车站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到达目的地才发现没有这个品牌的充电柜,还不了,也找不到客服处理,最后被扣了99元。”记者调查发现,当前,部分品牌充电宝点位较少,火车站等核心区域充电宝归还点位不足,高峰时段部分柜机存在满载问题。

三是收费贵、计费规则混乱。目前成都市内共享充电宝收费多在3元—6元/小时,部分娱乐场所更贵;各品牌计费规则不一,有的按30分钟累加计费,有的按整小时结算,用户使用几分钟就被按1小时扣费,而且多数品牌的免费时长仅2分钟。

针对以上问题,近日,成都市消委会组织开展了实地走访与使用体验调查,调查覆盖成都市内重点交通枢纽及商业中心。针对调查发现的问题,近期,成都市消委会联合市场监管部门对美团、怪兽、悟空等主流品牌运营企业进行集中约谈,经过多方协商后,成都市消委会牵头制定《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并引导美团、怪兽、悟空、街电(搜电)、小电、闪葱、咻电(豹力充)、考拉等8家主流企业签署公约。

公约亮点:七条措施直指消费痛点

自律公约具体有哪些措施?

记者注意到,围绕计费透明、归还保障、投诉响应等方面,自律公约共提出七条措施,直击消费者痛点。主要内容包括——

明示收费规则。要求企业在租借页面或设备显著位置公示价格、计费方式、封顶价、押金政策等,杜绝“模糊收费”。

优化计费方式。企业提供不少于5分钟的免费使用时长,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以内,首个计费单位仅在超出免费时长后开始收费,避免“按小时凑整”导致的超额计费。

保障出借电量。共享充电宝出借时电量不得低于50%,特殊情况下低于该标准需提前明确告知消费者,确保应急充电需求。

杜绝不公平条款。明确品牌方、合作商、运营方的责任边界,不得含有减轻企业责任、加重消费者义务的“霸王条款”。

完善归还保障。确保机柜空位充足,针对“网点少、柜满”等非用户原因导致的无法归还,核实后可暂停计费;因设备故障或不可抗力无法归还的,免除本次使用费用。

强化服务响应。在设备、官方页面公布客服电话,开通在线客服通道,确保消费者投诉48小时内受理并提出解决方案,提升纠纷处理效率。

严控产品质量。产品出厂前需抽样检测,定期对设备进行巡检维护,对异常设备及时回收检测,避免老化、破损设备流入市场。

据了解,此次签署公约的8家企业均承诺将推动措施尽快落地。“公司在成都投放了2万余台共享充电设备,目前已经向市场推出了快充超充产品,接下来将提高对门店信息检查频次,提升客户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处理效率,同时让用户感受到更合理的收费。”杭州小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地区负责人表示。

“此次参与签署公约的企业覆盖成都95%以上运营点位,他们将陆续更新软件功能并进行价格的调整。”成都市消委会负责人表示,公约的发布是规范成都市共享充电宝行业的重要一步,接下来会适时开展共享充电宝消费评议调查,将结果通报相关企业并督促整改落实。

记者注意到,自2024年以来,深圳、北京已先后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乱象。“成都的措施很及时、也很务实,是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自律举措。”四川志存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苗表示,比如,前5分钟免费充电,便于消费者排查设备问题;计费时间单位压缩至15分钟内,可以满足短时充电需求。

充电虽小,民生事大。自律公约的落地,有望进一步提升消费者对成都城市服务的整体满意度。李苗建议,后续在实施中需持续优化公约,逐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行业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