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回自己的国家!"10月25日,广东深圳,几名印度人坐地铁时,竟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吃手抓饭!虽然有人上前劝阻过他们,可印度人根本不听,地铁站回应:对所有乘客都一视同仁,不会因为是外国人不管。 这事儿让我想起上个月在罗湖火车站看到的场景。那天我刚出地铁,就听见保安扯着嗓门喊:"那个穿花衬衫的!说了多少次不能在候车室烤馕!"抬头就看见个巴基斯坦大哥,举着滋滋冒油的馕饼,饼渣子簌簌往下掉。保安拿着喇叭追了他三节车厢,最后愣是把他请到了垃圾桶旁边。当时边上有个穿碎花裙的小姑娘嘀咕:"同样吃味道大的,为啥老外就能随便?" 要说深圳地铁确实不容易。早高峰挤得跟沙丁鱼罐头似的,突然飘来一股刺鼻的咖喱味,谁能受得了?有位带孩子的妈妈说,那天她怀里的娃被熏得直吐奶。更糟心的是,那些油乎乎的手抓饭碎屑粘在座椅缝里,清洁工王大姐擦了三遍都没擦干净,气得直跺脚:"这哪是吃饭,这是给地板刷油!" 不过仔细想想,印度朋友也有他们的难处。在孟买街头,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用手抓饭,到了深圳突然要改用筷子,搁谁都得适应。就像我们北方人吃面条不就着大蒜,南方人喝汤不配炒粉,都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习惯。问题是,这习惯能不能在公共场合改改?前年广州塔下就有个印度商人,硬是带着铜锅在花城广场煮奶茶,说是要让大家体验"正宗印度风味",结果被城管请去喝了三天咖啡。 深圳地铁的回应倒是硬气:"一视同仁,绝不双标。"这话听着痛快,可执行起来真没那么容易。上个月18号线就闹过笑话,有个白人小哥在车厢里啃汉堡,安全员过去劝了三次,人家理直气壮:"我的三明治是素食,不算饮食!"最后还是保安队长亲自出马,指着墙上贴的英文标识才把他镇住。要我说啊,光靠标语不行,得学学香港地铁,在座椅扶手上直接刻"禁止饮食"的盲文,再配上多语言广播,让老外一上车就听见"Please do not eat"。 不过也有暖心的事。福田口岸那趟地铁,有位印度小姐姐主动帮中国奶奶拎行李箱,下车时还塞给她包茉莉花茶。奶奶逢人就夸:"别看人家吃手抓饭,心眼比我们深圳人还热乎。"这话让我想起在莲花山公园遇到的尼泊尔画家,他每天在长椅上画中国山水,画完就收拾干净,连铅笔屑都装进塑料袋带走。所以说啊,文明不是靠嘴上说的,得看实际行动。 最近网上吵得最凶的,是该不该专门给外国人设"饮食区"。有人翻出2011年广交会的数据,当时印度客商在琶洲展馆闹过集体吃咖喱事件,最后主办方在馆外搭了临时厨房。可现在时代变了,深圳地铁日均客流量超800万人次,要是每个国家都设个饮食区,这车厢还不得变成联合国食堂?倒是福田区试点的新办法挺有意思,在车厢连接处装感应器,检测到食物气味就自动播放语音提醒,既不伤和气又解决问题。 说到底,这事考验的是管理智慧。就像莲花山脚下的肠粉店,老板娘独创了"双拼肠粉",一半给老外配番茄酱,一半给街坊加辣椒酱。地铁管理何尝不能借鉴?在4号线试点"文明乘车积分卡",主动清理自己食物碎屑的乘客,月底能兑换乘车优惠券。听说试点首周,车厢垃圾量直降四成,连印度小哥都学会了把咖喱饭装进自带饭盒。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