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报记者曹雅丽
9月24日,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
中国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也是首次明确提出将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这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纳入到总量的控制范围,为下一步做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控排工作提出了相应要求。此前,中国已经发布了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控排文件,下一步对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减排有何安排?
10月29日,在生态环境部召开的10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夏应显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近年来,生态环境部积极推进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管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甲烷控排方面,在2023年年底,生态环境部联合相关部门印发了《甲烷排放控制行动方案》,自那时候以来,各项任务的落实都取得了积极进展。一是能源、农业、废物处理这些重点领域的控排行动稳步推进。煤矿瓦斯的利用量持续提升,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这些阶段性目标也取得了积极进展,稻田甲烷排放科学控制水平也不断提高。二是基础能力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推动甲烷等温室气体排放因子的本土化研究。修订并发布了《煤层气(煤矿瓦斯)排放标准》,将禁止排放的煤矿瓦斯的浓度限值由30%收严到8%。三是国际交流宣传工作持续开展。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库大会上举办了有关会议,参加了全球甲烷倡议的全球甲烷论坛,展示宣传我国甲烷控排的积极进展。
在氧化亚氮控排方面,今年8月,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工业领域氧化亚氮排放控制行动方案》,提出了务实的控排措施和管控目标,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工业领域的氧化亚氮管控工作明确了方向,不仅对开展工业领域的氧化亚氮控排具有指导意义,也将对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产生积极影响。
在含氟气体控排方面,生态环境部开展了含氟气体排放因子的本土化研究,推动有关企业建立完善六氟化硫的回收再利用管理体系。
夏应显还表示,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部通过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来激励企业控排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
“目前生态环境部发布了涉及甲烷利用的煤矿低浓度瓦斯和风排瓦斯利用方法学,同时海上油田伴生气回收利用等6项涉及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方法学已经完成了征求意见,有望在年底予以发布。后续也将加大涉非二氧化碳气体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方法学的开发力度。”夏应显透露,后续,将积极推动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资源化利用,持续深入开展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控排,组织落实好已发布的控排方案,夯实我们的基础能力,积极推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强各方的交流合作,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