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一个擅于堵死邻国海上通道的地缘高手。 俄罗斯这块地,摊开看面很杂,北边冻得紧,海岸线长却不好用,港口一年里能靠的时间不多,往外走的路少,陆地又一马平川延到天边,这样的底子摆在那,盯着通道成了常态,谁想往海上伸手,它先把袖口收紧,怕不怕的词不说,地理摆这儿,动作就跟着来了。 翻历史,最直观的落点在外东北,那几年中国忙着收拾屋里乱事,太平天国、捻军、回民起义一茬接一茬,英法在南边拉扯,北线没人顾得上,沙俄看见空档就压过去,1858年的《瑷珲条约》落下,1860年的《北京条约》紧跟,地图上外东北整块换色,一百多万平方公里推走,关键不在面积,在海口,吉林那一条从日本海到鄂霍次克海的触角,直接被剪掉,省里从看海的地方最多,变成完全内陆,俄国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拢兵修港,远东的海军框架在那里起,后来那支舰队就是从那条线长出来的。 往太平洋那头看,南千岛群岛四个岛,日方叫北方四岛,俄方不按那说法,1945年苏联按《雅尔塔协定》接收整条千岛链,南段也抓牢,这四块像是插在鄂霍次克海门口的门闩,谁拿在手里,谁就能把那片水域的入口看住,美国的舰队要从北太平洋摸进去,先要看俄方的安排,日本从这条线往北海油气方向走的通路也被别人在上面画线,东京提出归还的话题年年有,俄方不急着回话,争议留着,力量就能握在手里,时间越久,控制越熟。 黑海东岸这头,阿布哈兹是格鲁吉亚的海岸大块,苏联解体后第比利斯想走一条更独立的轨道,俄方把阿布哈兹推到一边单独运转,独不独不重要,关键是一直在动,不让这条海岸线彻底归拢,苏呼米是一个深水港,谁控制它谁就把黑海东岸的节奏掌在手里,俄罗斯每年往那边投资金,八亿美元上下,账面看像出去,换回来的是港口、缓冲、对北约线的压制,当地媒体说法很直白,用楔子这样的比喻,插在黑海东岸,格鲁吉亚在这条线上的动作就要停一停。 黑海里最重的一块是克里米亚,十八世纪俄方从奥斯曼手里拿过来以后,黑海成了往地中海的跳板,塞瓦斯托波尔是个天然不冻港,俄海军把根扎在那,1954年赫鲁晓夫把这块划给乌克兰,联系背景多,不展开,苏联一散,俄方看这事就紧了,黑海舰队的大本营在行政上不归自己。 2014年通过公投把克里米亚收回,名义和程序各有说法,结果在地图上定了,乌克兰的海上出口线被切断,进出口总量往下掉,当时统计有六成的幅度,国内产业跟着缩,俄方这边把克里米亚、亚速海、黑海连为一线,通道、监控、预警一起上,对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的目光延长,黑海在它的力量范围内收紧。 往北到波罗的海方向,卡累利阿地峡是冬季战争的遗留,1939年苏芬打了一个冬天,苏军付出很大,最后地峡拿到手,拿了之后做三件事,资源先把握,铌钽、林木、铁矿都在这片,水路再打通,通过奥涅加湖把白海和波罗的海连成内水循环,军事上圣彼得堡多了一道门廊,芬兰这边少了南部的咽喉,对芬兰湾的控制力一下掉下去,北欧看俄方的反应因此更紧,地缘空间被压到角落,感觉就变成现实。 加里宁格勒这块飞地,还在波兰和立陶宛之间夹着,原来的柯尼斯堡二战后改名,行政上归俄罗斯,军事上像一枚钉子,距离华沙、维尔纽斯的直线很短,往柏林也不算远,部署短程导弹、电子战系统,整片中东欧都在它的视线里,波罗的海上这还是可用的港口,芬兰湾结冰的时候,这里能走,海军基地、监听站、雷达网全在这块小地方堆起来。俄方在这一点上对欧洲的观察面拉满。 往更北的佩琴加,名字不常听,位置靠近北极圈,原本属于芬兰,后来在那发现大型镍矿,镍在军工里地位不低,坦克的装甲、航空的合金都要用,苏芬战争结束后这块划入苏联,俄方由此把国内镍资源的三成握住,地缘上也把芬兰北上的出口线收住,从两个海都有口的情况变成往北那条被挡,地缘图往回缩。 把这些点连起来看,从外东北、南千岛、阿布哈兹、克里米亚、卡累利阿、加里宁格勒、佩琴加,动作的方向都指向通道、海口、缓冲,风格不是临时起意,是长线的习惯,彼得大帝时代就开始沿海找站位,现代的俄方延续这种惯性,地理逼着走这条路,内海不冻港稀缺,外海易封锁,力量投送不稳,就去掌把手能摸到的门把,邻国海口一紧,自家通道一宽,战略的安全感就往上加一格。 具体到今天,打不打是另一个维度,卡口这件事是动作列表里的常规项,海上通道的控制、半独立地区的运转、缓冲带的维护,从地图看都是向外伸的一根根手指,理解这点,才能看清它为什么选择这些地点,为什么一直把海口当作系统里的关键节点,地缘现实不靠话头热闹来判断,要把这些线连起来,力量怎么布,通道怎么锁,港口怎么用,答案都在地图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