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

一位俄罗斯专家一语中的:“不论是伊朗还是俄罗斯,都存在一个错觉,那就是只要他们躺下,欧美就会去打中国,而中国需要他们,无论他们做什么,中国都应该出钱,出力!”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伊朗和俄罗斯,曾经都被认为是中国抗衡西方的“天然盟友”,一开始,站在“反美”阵营的前线,似乎就能赢得中国的青睐,这两个国家各自都有自己的战略价值,伊朗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俄罗斯则是能源大国,许多人认为只要两国在政治上与西方对立,中国就应当无条件支持,然而,现实的变化,往往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伊朗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2021年签署的那份《中伊25年全面合作协议》,一度被称为“东方对抗西方”的典范,协议涉及到的金额高达4000亿美元,项目范围涵盖港口、铁路、电信、能源等多个领域。   看起来,这笔生意应该是一场双赢的大交易,四年过去,真正落实的项目少得可怜,伊朗国内的政治环境更是让合作进展缓慢,革命卫队的反对、政府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繁琐的审批流程让原本的承诺变得越来越遥不可及,原本想通过这笔协议加强经济发展,却由于政局的不稳定,导致许多项目停滞不前。   更让人沮丧的是,伊朗一直以为自己在全球政治博弈中有着特殊地位——站在反美的阵地就能让中国为其提供资金和支持,中国企业可不是慈善机构,面对一个连规则都不稳定、政治风险如此高的市场,怎么可能轻易就把钱投进去?最后,伊朗的油轮和港口设施只能眼看着中国的石油和货物通过其他更为稳定的渠道,向阿联酋和沙特等国家倾斜。   而俄罗斯的情况也差不多,过去几年中俄之间的贸易数据看起来非常亮眼,2025年前七个月,中俄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258亿美元。   但是,这个看似美好的数字背后,却藏着不少问题,中国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买家,俄罗斯的原油、天然气和煤炭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中国,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就得无条件接受俄罗斯的高价策略。   俄罗斯可能误以为中国需要它的能源资源,认为中国会在能源交易中屈服于其定价要求,但中国早已不像过去那样依赖单一的能源供应商。   中东、非洲甚至澳洲,都是中国能源采购的选择,而不是只有俄罗斯一个市场可选。因此,在谈判桌上,中国的态度越来越坚定,俄罗斯不能再单方面提出漫天要价,而中国也不再是那个任由谈判条件摆布的弱方。   俄方的态度也不尽如人,意每次谈判时,俄罗斯总觉得中国离不开自己,而中国则渐渐意识到,自己有足够的选择。   随着全球能源供应链的多元化,中国不再依赖单一来源,而是追求更加稳定和长期的合作关系,而在金融制裁的背景下,俄罗斯还得担心结算渠道的问题,这进一步增加了双方合作的成本。   伊朗和俄罗斯的共同问题,是对自身战略价值的过高估计,两国曾经认为,自己只要站在反美的前线,依靠政治态度就能获得中国的大量投资和资源支持。   但中国的外交政策早已不再是情感型的“站队”模式,而是注重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和商业逻辑,中国参与合作时,关注的是项目的实际可行性、成本效益以及风险可控性,而不是基于“你敌我友”的情绪化判断。   这一点,伊朗和俄罗斯并未真正理解,它们都曾认为,站在反西方阵营的前线,就能获得中国的无条件支持,但中国真正关心的,是实际的合作能否带来互利共赢,而不仅仅是某些政治姿态的展示。   中国的合作逻辑早已转向了规则和透明。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还是在上合组织和金砖国家框架下的合作,都在强调规则、公平和互利。   而伊朗和俄罗斯的合作之路却走得磕磕绊绊,原因不在中国,而是在它们自己高估了自己在国际合作中的特殊地位,忽略了中国的务实逻辑。   如今,伊朗的港口依然停滞不前,许多能源项目也无法顺利推进。俄罗斯的天然气谈判仍然陷入僵局,虽然管道计划雄伟,但价格始终难以达成共识,进度也非常缓慢,与此同时,中国的资本和资源正逐渐流向那些更为稳定和制度完善的地区,尤其是海湾国家和东南亚市场。   回顾一下美国对中国的持续科技管制和欧洲的技术封锁,我们可以看到,尽管西方在打压中国,但中国并没有因此寻求某些国家的庇护。   中国早已通过自主创新、市场多元化和制度稳定,走出了自己独立的发展道路。与其被动依赖某些国家的“援助”,不如主动开辟自己的新天地。   伊朗和俄罗斯似乎还停留在冷战思维中,认为中国只能依赖他们,必须无条件支持他们。但现实却告诉他们,中国的选择远比他们想象的多,且中国不会为任何国家的“站队”姿态买单。   真正的合作是建立在互利共赢、风险共担的基础上的,而不是依赖情感或政治阵营的站队。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