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条在手,借款就一定成立吗?”
“子女不付赡养费,老人重病等钱急救怎么办?”
“商家宣称保健品‘包治百病’,被骗后如何维权?”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老、敬老、养老、助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为进一步健全涉老民事审判工作体系,切实筑牢老年人权益司法保障防线,昨天(10月29日)上午,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闵行区人民法院”)召开“重阳敬老法治护航——闵行区涉老民事审判情况通报暨老年人权益保障民事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通报闵行区人民法院涉老民事审判的整体情况,发布典型案例及涉老诉讼服务举措,发布“法眼看护老”系列普法情景剧预告。
通报涉老民事审判情况,用数据彰显司法实效
数据指出,2023年1月至2025年9月,闵行区人民法院共审结涉老民事案件21971件,案件数量呈现逐年稳步下降趋势:2023年审结8487件,2024年审结7296件(同比降幅14.03%),2025年1-9月审结6188件(较2024年同期降幅15.19%)。这一变化充分印证了闵行区在涉老纠纷源头治理与多元解纷机制建设上的初步成效,也反映出社会层面敬老护老氛围的持续向好。
从案件类型分布来看,民间借贷纠纷(2967件)、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1638件)、物业服务合同纠纷(1578件)位列前三。案件结构的变化清晰表明,老年群体已从传统的“生活保障型”需求,逐步向“社会参与型”需求拓展,深度融入投资、消费、就业等多元社会经济活动,也对涉老司法服务提出了更全面的需求。
在结案方式上,调解结案4066件、撤诉结案5570件,调撤率合计达43.86%——近六成案件通过非判决方式化解,既减少了“对簿公堂”的对抗性,也契合了涉老纠纷“情理法交融”的审理特点,最大限度维护了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此外,约56.45%的涉老案件在人民法庭审结,进一步体现了司法服务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近的工作实效,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便捷高效的司法服务。

发布典型案例,让维权指引更具象
在数据通报基础上,发布会发布了8起老年人权益保障民事典型案例。这些案例聚焦赡养纠纷、消费维权、监护认定、养老服务、侵权类纠纷、人格权保护等老年人高频权益受损领域,通过以案释法为老年人维权提供明确指引。如:
在“撤销失职监护人资格”案例中,周某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周甲、周乙为共同监护人。周乙未配合补办周某身份证、工资卡等,未探望入住养老院的周某,亦未垫付费用。周甲诉请撤销周乙监护资格,法院经审理认定周乙怠于履行监护职责且损害被监护人利益,判决撤销其监护人资格。该案破解共同监护僵局,明确监护人履职底线,保障失能老人生活与财产权益,彰显司法守护“老有所养”的核心作用。
在“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防精神暴力”案例中,八旬老人罗某与儿子徐某同住后产生矛盾,徐某多次打砸家中物品、剪断电器管线,致罗某生活受扰、精神恐惧,罗某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法院认定徐某行为构成家庭暴力,存在现实危险,签发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徐某实施暴力、打砸物品、接触罗某,并责令其迁出罗某住所,及时阻断对老年人的侵害,强调老年人精神安宁权,彰显对老年人权益的司法优先保护。
在“老年消费者地板质量维权”案例中,七旬老人陈某某从某木材经营部购买地板,铺设后大面积异响严重影响生活,与经营部沟通遭推诿,遂起诉要求全额退款。法院认定经营部未履行供应合格地板的主合同义务,支持老人解除合同的诉求,判决经营部全额退款,且案涉地板由老人自行处理。该案关注老年消费者认知弱势,明确商家对老年消费者负有更高解释、提示和审慎检查义务,鼓励老年人依法维权,推动营造老年友好消费环境。
推出十条暖心举措,让诉讼服务更有“适老感
为切实解决老年人在诉讼中可能遇到的“看不清、听不见、跑不动”等实际困难,会议还介绍了闵行区人民法院推出的“优化老年人诉讼服务十项举措”。这十条举措贯穿立案、审判、执行到普法的全流程,着力破解老年人参与诉讼的实际困难,实现“从进门到出门”的全程司法守护。
让法治知识“听得懂、用得上”由闵行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团队精心制作的“法眼看护老”系列普法情景剧也于今日正式发布。该系列视频由闵行区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团队精心策划,紧扣老年人最关心的财产保护、赡养维权、防诈骗、监护程序等核心议题,采用“情景剧+法官说法”的形式——先通过生活化的剧情还原常见侵权场景,再由法官结合案例拆解法律知识点,语言通俗易懂、画面生动直观,避免了传统普法的“枯燥感”。系列视频将于近期起通过闵行区人民法院官方微信公众号首发,并通过多渠道同步推送。
栏目主编:王嘉旖文字编辑:占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