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谈:多元化投资vs.集中投资
另一种要求多元化的情况是,当一个投资者并不了解特定公司的经济状况,仅凭兴之所至,相信自己可以成为某个美国公司的长期股东。这样的投资者应该拥有大量股票,并且分开多次买入。例如,通过定期投资指数的方式,一个知之甚少的投资者实际上能够战胜大多数投资专家。有意思的是,当“傻”钱承认自己的局限,它就不再傻了。
另一方面,如果你是一个有一定知识储备的投资者,懂得经济,并能找到五到十家价格合理的、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那么,传统的多元化投资策略对你而言并无意义,它只会拉低你的投资收益率,并提高你的风险。我无法明白,如果一个投资者有一列喜欢的公司名单,为什么要将资金投到排在第20名的公司,而不是投资在首选前列的公司里,它们才应该是最了解、风险最低的标的,具有最大的利润回报潜力。引用预言家梅伊·韦斯特(Mae west)的话说:“太多好事过了头反而成了坏事,这可能才是最精彩的地方。”
我们要声明,我们希望永久持有三只股票:大都会/ABC公司、盖可保险公司和《华盛顿邮报》。即便这些公司的股价上升到不可思议的高点,我们也不打算卖掉,就像我们全资拥有的禧诗糖果和《水牛城新闻报》一样,无论什么人出什么价,哪怕远远高于我们认为的商业价值,我们都不会出售这些公司。
在活跃的交易行为已经蔚然成风的今天,我们的这种态度似乎已经不合潮流。现今的投资经理谈到他的“投资组合”时,所指的意思都已被华尔街偏好、运营状况或一个新的公司“概念”所支配,它们全都是“公司重组”的候选对象。(但是,重组这个概念被狭隘地定义了,它延伸到仅仅唾弃作孽的公司,而没有唾弃当初买下这些公司的高管和董事。“痛恨罪恶,但爱罪人。”这是流行于《财富》500强中的神学,就像流行于基督教救世军中的一样。)
投资经理们甚至患上了多动症,相比于他们在交易时间的行为,善于旋转的托钵僧倒是显得稳重得多。的确,“机构投资者”这个词已经成为自我矛盾的修辞术语之一,可与“巨型小虾”“泥地女子摔跤手”“廉价律师”相比肩。
尽管活跃的热情已经席卷全美商界和金融界,我们仍然坚持自己至死不渝的策略。这是唯一令芒格和我感到舒适的策略,它产生了相当好的结果,并让我们的管理层以及投资对象能专心于管理自己的业务,不必分心他顾。
$贵州茅台 sh600519$
$片仔癀 sh600436$
$格力电器 sz000651$
$腾讯控股 hk00700$  
〖 注:阅读经典为自己拓展思维空间、提升投资能力、追逐智者的脚步、传播价值理念、使自己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本帖仅为自己知识积累所用,所述企业与作者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所谓系统化的学习叫知识,碎片化的学习叫信息。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及时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