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21岁的女战士莫林被活埋前,敌人竟突然问:“你认识莫林吗?”莫林一听暗自窃喜,有救了?她连忙说:“认识认识,就是那个老太婆嘛!”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她的本名叫姚世瑞,出生在江苏如东县的一个医生家庭,家里香火鼎盛,父亲开药铺,母亲教子女读书识字,她从小聪明过人,尤其喜欢写文章,12岁时,她的文章已经登上地方报纸,乡里人都说她将来会有大出息,可她并没有按照人们的期待走下去,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一切。 1937年,抗日战争的消息传来,家乡的街巷被日军占领,她亲眼看到俘虏被押上街头,听见枪声回荡在村口,那一年,她扔下了书本,说服家人去如皋县中读书,在学校里,她接触了不少进步思想,开始学习抗日宣传,甚至参加了地下党组织的活动。 她的家人却始终反对她参军,父亲觉得,女孩子就该安分守己,不该去趟这种浑水,可她心里已经下定了决心,偷偷参加抗日集会,在街头宣讲,甚至跑去帮忙募捐粮食,家人拦不住她,只能任由她追随自己的信念。 1940年,她终于进入了新四军,化名“莫林”,刚入部队时,她被分配到宣传队,教授战士识字、给村民讲政策,这些工作她做得认真,但心里却想着前线战斗,她利用休息时间练习射击,手心磨出了厚厚的茧,后来,她渐渐掌握了双枪齐发的技巧,成为部队比武中的佼佼者。 她的第一场战斗是在护送粮草时遇到的,敌人突然出现,她冷静地抽出枪,瞄准敌军的指挥官,一枪毙命,自此,她的名号开始在敌后传开,日军发出的悬赏通缉令上把她描述为“年约五十,操两枪,凶狠异常”,当地百姓听闻后都忍不住笑,说这哪里是老太婆,分明还是一位年轻姑娘。 她的作战风格与众不同,常常以老妇的形象出现在敌军据点附近,她头上包一条白头巾,身着粗布衣,脚踩草鞋,背着一只竹篮,篮子里藏着情报、子弹或炸药,上面盖着几束野菜,日军士兵以为她是个普通的乡村大娘,放她通过,而她每次都能精准完成任务。 1941年,在一次情报传递任务中,她不幸被捕,那天,她刚将重要情报送到接头人手中,就被敌人堵在村口,为了掩护战友,她主动引开追兵,最终跑到一片芦苇滩时摔倒,双脚被碎石划伤,再也跑不动了,日军将她拖到据点,开始对她严刑拷打。 面对敌人的逼问,她始终没有吐露半句有用的信息,日军问她是否认识“双枪老太婆”,她想了想,用颤抖的声音说:“是个腰背佝偻的老太太,住在西洼子村头,”敌人信以为真,决定押着她去找所谓的“老太婆”,途中,地下党组织故意发动佯攻,吸引了日军主力部队的注意,趁士兵分散时,她用尽全力撞倒身旁的看守,踉跄着钻进一片麦田。 几天后,党组织得知她被捕的消息,紧急联系了她的家人,父亲姚寿人筹集了1000大洋,再加上组织的营救计划,终于将她从敌人手中赎出,她回到家中时,满身是伤,脚底的血迹已经干涸,母亲摸着她的肩膀,忍不住泪流满面,而她却一刻也没停歇,拆下头发里藏着的情报碎片,迅速整理出敌军的扫荡计划。 出狱后的她更加坚定信念,继续战斗,她不仅参与战斗,还改良了许多情报传递的方式,她将白头巾的暗袋设计得更加隐秘,甚至在布料中加入细铁丝,帮助战士们伪装成佝偻的老妇人,这些创新大大降低了情报传递过程中的暴露风险。 她还将自己的经验整理成手册,教战士们如何应对敌军盘查,如何利用地形掩护自己,在她的指导下,武工队成功传递了十多份关键情报,救出了数十名被困的百姓和战友。 战争结束后,她将枪放下,投身地方建设,从南通到宝山,她深入乡村,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她始终保持低调,不愿多提自己的战斗经历,她的同事只知道她是个勤劳又倔强的老人,却不知道她曾在敌后战场上创造了多少奇迹。 晚年的她常常独自一人去烈士墓前,带上一束野花,站在那里许久,她的遗物不多,只有一块磨破的布鞋、一张泛黄的通缉令和一支报废的手枪,这些物件,成了她一生的缩影。 她活到了90多岁,离世时很安静,南通的革命纪念馆里,摆放着她的双枪、一条白头巾和一本《伪装与情报手册》的复刻本,讲解员常向游客讲述她的故事,说她用智慧和勇气在敌后筑起了一道无形的防线。 信息来源:上海热线——百岁老人莫林的革命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