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60年,一农村老汉来到中南海门口,问警卫员:“老朱”在吗?   麻烦看官老爷

1960年,一农村老汉来到中南海门口,问警卫员:“老朱”在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0年的秋天,北京中南海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老人穿着褪色的粗布衣服,脚上的布鞋沾满泥土,背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布包,他站在新华门前,既显得有些拘谨,又透着一种庄重的坚定,他来自湖北咸宁,名叫罗忠文,这天,他是来找一个老朋友的。   警卫员注意到了他的不寻常,尽管衣着普通,但老人站得笔直,满是老茧的双手紧紧攥着包袱,眼神坚毅,他要见“老朱”,这熟稔的称呼让人愣住了,最终消息传到了罗瑞卿将军那里,罗瑞卿接见了这位特殊的访客,听他讲述家乡的困境。   罗忠文是湖北咸宁罗家嘴村人,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他跟着家里一起给地主干活,经常吃不饱饭,成年后,他依然在地主家做长工,日子过得辛苦且压抑,二十多岁时,他接触到了农民协会的思想,内心燃起了改变命运的希望,那时,乡里不少人参加了农民赤卫队,他也报名加入了,没过几年,他便投身革命,成为红军的一员。   在红军队伍里,罗忠文凭借着过人的体力和踏实肯干的性格,很快得到了信任,他不怕苦、不怕累,做事从不抱怨,长征途中,他的表现更是令人刮目相看,在翻越雪山时,部队物资短缺,他扛着几十斤的行军锅,硬是咬牙坚持了下来,过草地时,队伍陷入沼泽地,他第一个跳进泥潭,给战士们铺路,冰冷的泥水浸透了衣物,他一声不吭,只想着让队伍顺利通过。   这些年,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但他从未退缩过,在一次战斗中,他为了掩护战友,被敌人的流弹击中后倒在战场上,战友们以为他牺牲了,将他留在了尸堆里,两天后清理战场时,才发现他还活着,这个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硬汉,靠着顽强的意志活了下来,这让队伍里的人对他更加佩服。   后来,罗忠文被调到朱德身边,成为八路军总司令部的一名炊事员,别看只是做饭的岗位,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炊事员同样需要上前线,每次部队转移,他总是走在队伍最后,扛着锅碗瓢盆,生怕掉了东西,即便这样,他从未掉队,总能跟上大家。   在一次紧急转移中,部队被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敌军的追击越来越近,朱德不会游泳,情况十分危急,罗忠文二话不说,脱下外套,把朱德背在背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蹚过河水,冰冷的河水淹到胸口,他咬紧牙关,双腿被河底的石头磕得鲜血直流,但他始终没有放下背上的人,到了河对岸,他差点累得晕过去,但他脸上的表情却是满足的。   抗战胜利后,组织安排罗忠文留在机关工作,他却执意回到老家务农,说自己更适合待在土地里,他分到了一块薄田,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也没有提起自己的过往,在邻居们眼里,他不过是个普通的农民,甚至有人不知道他曾是红军战士。   日子一天天过去,罗忠文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用自己的积蓄修水渠、开荒地,带领村民改善生活条件,那些年,他几乎每天都在田间地头忙碌,手上磨出了新茧,额头上的皱纹也越来越深,他从未向组织开口要求帮助,哪怕是伤病复发,也只是自己扛着。   1960年,家乡遭遇了严重的旱灾,庄稼颗粒无收,村里的乡亲连饭都吃不上,看着孩子们饿得哭喊,老人们瘦得皮包骨,他心急如焚,这一刻,他想起了朱德曾经说过的话:“有困难要及时反映,”于是,他带着几株干枯的禾苗,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一路上,罗忠文舍不得花一分钱买吃的,就着凉水啃着干粮,到了北京,他站在中南海门前,向警卫说明来意,他从布包里拿出那几株干枯的禾苗,向罗瑞卿将军汇报了家乡的灾情,讲到动情处,这位经历过无数风雨的老兵,不禁老泪纵横,他心里装着的,不是自己的苦难,而是乡亲们的生计。   中央很快批复了救灾方案,调拨了粮食,帮助灾区渡过了难关,拿着批文回到家乡后,罗忠文立刻带领村民开始生产自救,大家挖井取水,抢种晚秋作物,终于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光,村里人感激他,说他是救命恩人,他却摆摆手,只说自己不过是跑了一趟腿。   晚年的罗忠文依然过着普通的日子,他会坐在村口的大树下,给孩子们讲长征的故事,告诉他们今天的日子来之不易,村里人都知道,这个老兵心里始终装着群众,装着土地。   1975年春天,罗忠文病倒在床,临终前还惦记着村里的水稻长势,他去世后,村民自发为他送行,许多人哭着说:“他这一辈子都在为我们操心,”如今,村里那条水渠依然在灌溉着良田,每到丰收的季节,大家总会想起他。   信息来源:香城都市报:祭老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