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奥委会实在太霸道了,要求全部国际体育赛事取消在印尼举办,可以说“封杀”了印尼,可万万没料到,印尼也相当强硬,压根不拿奥委会的要求当回事。 麻烦看官们右上角点击一下“ 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雅加达这几天的空气里,本该弥漫着镁光灯和汗水的味道,可世界体操锦标赛还没开赛,就被一场签证风波搅得天翻地覆。 印尼政府拒绝给六名以色列运动员发签证,其中还包括奥运金牌得主多尔戈皮亚特。 理由没明说,但谁都懂——印尼从未与以色列建交,加沙那边的炮火又让民众情绪炸裂,在这种时候发签证,等于往火堆里泼汽油。 以色列当然不干,立刻跑去国际体育仲裁法庭投诉,希望能强行参赛,可法庭翻了翻《国际法》,淡定地表示:签证属于主权范围,体育组织插不上手,简而言之,印尼爱给不给,谁都管不着。 就在大家以为这事要慢慢冷却时,国际奥委会突然登场,一拍桌子宣布——既然印尼敢不让以色列参赛,那就别想申奥,别想办任何国际赛事。这一声“封杀令”,震得雅加达城里的新闻社都熬了夜。 奥委会拿出的理由,是《奥林匹克宪章》,那本厚厚的宪章里写着:运动员不能因为国籍、宗教、种族遭到歧视,按条文看,印尼确实踩了红线。 于是,奥委会顺势立了新规:以后谁想办国际大赛,合同里必须写上“保证所有运动员能顺利入境”,不签这条,连申请都免了。 可奥委会的这番“正义”姿态,在不少人看来反而更像是政治干预,签证发放是国家主权,别人家大门要不要开,是人家的事。奥委会跑来动不动就“封国”,反而显得霸道。印尼也没惯着它。 雅加达官员直接表示,以色列选手来访会让民众不安;司法部长更直截了当:印尼不承认以色列,不会有任何官方往来。 体育部长托希尔补了一句——我们知道后果,但为了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这事必须这么做,总统的表态则更硬,说这是主权问题,奥委会无权干涉。 民众的态度更是一边倒。印尼是全球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支持巴勒斯坦几乎是全民共识,网上调查显示,七成以上的民众支持拒签,很多人甚至觉得这才是国家该有的骨气。对于他们来说,这不仅是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对立场的表态。 其实印尼早有前科。2023年,他们就因为拒发以色列U20足球代表队签证,被国际足联取消了世界杯主办权,那次损失也不小,可政府依旧没退。如今再度拒签,态度比上次更强硬。 而这回引起的最大争议,是奥委会的“双标”,当年俄乌冲突爆发,奥委会第一时间宣布俄罗斯不能以国家名义参赛,选手只能打“中立旗”,连国歌都不能放。 可轮到以色列,战争正打得激烈,运动员却照常参赛,还能扛国旗、唱国歌。有人说这叫“体育中立”?更像是看人下菜,俄罗斯方面干脆开怼,说奥委会早成了政治工具,谁声音大就听谁的。 印尼媒体的评论也挺尖酸:“奥委会病得不轻,嘴上讲中立,心里全是政治账。”有些欧洲记者也承认,这场风波让奥委会的形象更尴尬了——当裁判的人自己带了偏心眼,比赛还怎么让人信服? 当然,这一场较劲印尼也没少亏。2036年的申奥梦泡汤了,未来几年原定的几场国际赛事也悬了。 旅游业、酒店业、广告商都得重新算账,可印尼似乎早就准备好这一天,政府内部有人提出,要把资源集中到东盟内部,推动区域体育赛事,甚至谋划建立独立的体育联盟,减少对西方体系的依赖,意思很直白——你不让我进你的场,我就自己搭个擂台。 不少发展中国家看得挺解气,毕竟在国际体育的“游戏规则”里,话语权永远在欧美那边,印尼这次硬刚奥委会,等于替很多人出了口气。 但无论如何,最无辜的还是运动员。以色列选手被拒签进不来,印尼选手可能被禁赛出不去,训练了几年的汗水被一句“政治问题”抹平,奥委会常说要保护运动员不受政治影响,可这回倒好,政治成了最大主角,运动员反倒成了背景。 这一场签证风波看似偶然,其实揭开了一个老问题——体育真的能和政治切割开吗?奥委会喊了几十年的“体育中立”,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世界上没有真正独立于政治的竞技场,只有不同立场的权衡。 雅加达的比赛最终还是开了,中日选手登上领奖台,观众照常鼓掌,只是当最后一面旗升起时,很多人心里都明白,体育的纯粹,早被层层政治阴影染上了底色。 也许未来的某天,世界还会有新的赛事、新的冠军,但能让所有人都心无旁骛去看一场比赛的时代,恐怕再也回不来了。 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