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一: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如果

毛主席的五大遗憾:   一: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大,如果在她临终前都没有见到最后一面,那无疑是遗憾的。1919年,毛主席在长沙忙于革命事业,母亲文七妹曾到长沙小住,彼时谁也未曾料到,这竟是母子间最后的相聚。不久后母亲返乡,同年10月5日便病逝于韶山冲。 噩耗传来时,毛主席如遭晴天霹雳,立即带着弟弟毛泽覃星夜赶回家中,可母亲两天前已入殓,终究未能见上最后一面。弟弟告诉他,母亲临终前还在一遍遍呼喊着他的名字,这句话让毛主席心如刀绞,热泪长流。在昏黄的油灯下,他挥笔写下长达千言的《祭母文》,用“呜呼吾母,遽然而死。母终未死”的深情文字寄托哀思,又含泪撰写两副挽联,守灵七日直至“头七”过后才含泪离去。 第二:大儿子牺牲在朝鲜 作为父亲,毛主席对长子毛岸英寄予厚望,却也始终将其视为人民的子弟。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岸英主动请缨赴朝作战,经毛主席同意后,以志愿军司令部俄文翻译和机要参谋的身份踏上战场,谁料入朝仅一个月零三天便遭遇不测。11月25日,美军轰炸机突袭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凝固汽油弹燃起的火海吞噬了28岁的生命。 彭德怀元帅的汇报电报抵达北京后,周恩来总理深知战事紧张,暂未立即呈送,直至1951年元旦后才转交毛主席。那份不长的电报,毛主席看了许久,最终只缓缓说出“唉!战争嘛,总要有伤亡”,强压下内心的巨痛。后来他对友人解释:“我作为主席,自己有儿子不派去,又派谁的儿子去呢?”但这份坚强背后是深沉的父爱,工作人员在清理遗物时发现,毛主席将毛岸英的衬衣、军帽等物品悄悄珍藏了26年,那些辗转难眠的夜晚,这些遗物便是他思念儿子的唯一慰藉。老年失子的伤痛,成为他心中难以愈合的伤疤。 第三:南水北调的问题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一点来是可以的。”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毛主席就高瞻远瞩地提到了关于“南水北调”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1952年10月末,毛主席乘火车前往河南省巡视黄河,30日下午在开封附近的黄河岸边,向陪同的治黄委员会副主任王化云提出这一设想。面对“工程量会很大”的顾虑,毛主席坚定回应:“工程量再大,也要想办法办成这件事”,更强调“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业,我们共产党人都应当认真去办”。 这份对民生的关切推动着设想落地,1962年夏季,国务院将南水北调提上工作议程,上千名工程技术人员历经上百次实地考察与十余年科学论证。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国力基础等多重因素,工程长期停留在“考察”与“论证状态”。直至20世纪90年代,这项关乎亿万人福祉的工程才进入实质性勘测施工阶段,而此时毛主席已逝世近20年。 第四:没有活到一百岁 他生前曾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思就是,按照老传统,如果人可以活过这两个年龄,就能活到一百岁。其实他老人家的身体一直很好,晚年的他虽已年迈,仍日夜操劳于党和国家的大事。身边工作人员回忆,即便晚年身体抱恙,他依旧坚持阅读文件、思考问题,常说“多活几年,就能多做些事”。 1976年他溘然长逝,如果真的撑过84岁,或许真能活到100岁。但好在,毛主席的遗体被永久保存了下来,这是华国锋同志的伟大决定。 第五:祖国没有统一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毛主席一生执着追求的目标,也是他临终前未能了却的夙愿。自青年投身革命起,他便将国家统一、民族独立作为奋斗方向,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大陆的统一与稳定。但由于历史原因,台湾与大陆始终处于分离状态,这成为他心中最大的牵挂之一。 建国后,毛主席始终致力于探索和平统一的途径,提出一系列兼顾民族利益与现实条件的主张,为解决台湾问题奠定了重要基础。他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晚年的他,即便身体日渐衰弱,仍时常凝视着中国地图,关注着海峡两岸的动态。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他依旧牵挂着祖国统一大业,未能看到两岸同胞团聚的场景,这份遗憾承载着他对民族完整的深切期盼,也成为后世接续奋斗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