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去故宫游玩发现里头的地面砖已经凹凸不平,为什么不修一修? 不是故宫“懒得修”,而

去故宫游玩发现里头的地面砖已经凹凸不平,为什么不修一修? 不是故宫“懒得修”,而是修一块砖的代价比我们想象得大得多。 可别以为这就是普通青砖,这玩意儿叫 “金砖”,不是说砖里掺了黄金,是它的价值和制作难度堪比黄金。 当年明成祖朱棣建故宫的时候,专门挑了苏州陆慕镇的 “莲花土” 来做砖,这种土细腻得能磨成粉,含铝量还高,光是选土、晒土、捶打、过滤这些工序,就得耗上八个月。 之后制坯要蹲在地上用身子压实,阴干八个月还不能淋雨暴晒,烧的时候更讲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再用片柴、棵柴各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四十天,前前后后得烧一百三十多天。 出窑后还得用水草打磨光滑,泡在桐油里浸透,整个过程下来,一块砖要 “炼” 两年时间,72 道工序一道都不能少。 更苛刻的是验收标准,成品砖得 “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用锤子一敲清脆得像金属响,掰断了断面连个气泡都不能有,只要一批砖里抽检到 6 块不合格,整批全得作废。 当年一座窑一次最多烧 7000 块,最后能合格的也就五六千块,几十个工匠忙一年多才能出这么点活计。 搁在明朝,一块这样的砖就值一两黄金,换算成现在的钱,有人算过差不多相当于 80 万一块,比天价房还金贵。 不仅如此,就算现在能复刻古法做砖,代价也低不了。去年太和殿就坏了三块明代金砖,故宫在全国找了半天才找到能做古法砖的窑厂,光三块砖的材料费就花了十几万,还没算工匠工钱和搭脚手架的钱。 而且现在会这门手艺的工匠没几个了,苏州御窑金砖的制作技艺是非遗,传承人本来就稀缺,培养一个能上手的工匠得好几年,人工费自然高得离谱。 更别说新砖得和旧砖的颜色、质地、尺寸一模一样,不然铺上去一眼就能看出差别,破坏了故宫的老样子,这就得专门定制,成本又翻了好几倍。 再说铺砖的手艺,这才是真正的技术活。600 年前的工匠早把 “防坑” 做到了极致。地砖下面不是直接铺在土上,藏着三层 “隐形地基”。 最下面是三七比例的灰土垫层,得用大木槌夯得 “手按不动、脚踩无痕”,密实度能达到 95%,堪比现在的混凝土。 中间是碎砖垫层,用白灰浆灌缝连成整体;最上面的金砖层,每块砖之间的缝隙小于 1 毫米,还得用糯米熬烂混白灰黄沙做的黏合剂勾缝,干了之后比水泥还结实,能把所有砖粘成一整块。 要是想换一块砖,就得先把周围的砖小心翼翼拆开,还不能碰坏旁边的老砖,毕竟那些砖也有几百年历史了。 拆完要处理下面的垫层,得按古法重新夯实、灌缝,铺新砖时缝隙和平整度得跟原来一模一样,最后还得做旧,让新砖看起来和周围的老砖有一样的磨损痕迹。 这一套工序下来,一个熟练工匠一天都未必能搞定一块砖,光人工费就得几千块。上世纪 80 年代修复三大殿地面,用了 18 万块御窑金砖,虽然有现代设备帮忙,花的钱还是天文数字,更别说现在了。 还有个关键问题,故宫真没那么多闲钱全砸在地砖上。有人说故宫门票一年 8 亿、文创 15 亿,肯定不缺钱,可您不知道这些钱根本不够填保护的窟窿。 文创收入利润率也就 30%,15 亿里能真正用到保护上的才 4.5 亿,剩下的还得投到新文创开发里,比如那个 “故宫 VR 游”,光软件开发就花了 8200 万,每年服务器费用还得 3.5 亿。 更重要的是,这些坑坑洼洼的痕迹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国家文物局有规定,文物修复得遵循 “最小干预” 原则,能不修就不修,实在坏到没法用了才补配。 这些砖上有的刻着当年工匠的名字、窑厂和烧制年份,朱棣当年就立下规矩 “物勒工名”,出了问题能直接追责到工匠头上,轻则罚家产重则流放充军。 这些刻字、还有几百年踩出来的磨损痕迹,都是活生生的历史证据,换块新砖,这些历史信息就没了。就像御花园的石子路修复,都得照着清末的老照片还原,差一点都不行,地砖修复更是得 “修旧如旧”,不能破坏原样。 您可能会说,稍微补一补不行吗?可故宫的地砖是 “横七竖八” 铺的,横排七层、竖排八层,结构紧密得很,动一块砖可能得拆周围好几块,一不小心就破坏了整体的稳定性。 而且补完之后得保证和原来的平整度一致,不然游客走上去容易绊倒,反而不安全。 之前有工匠试过局部修补,光是调整一块砖的高度就用了三天,反复比对才达到原来的标准,这功夫成本可不低。 所以说,真不是故宫懒得修、舍不得修,是这地砖太金贵,修复工艺太复杂,花钱还多,实在不能随便动。 那些凹凸不平的痕迹,看着是磨损,其实是几百年历史的印记,每一道坑洼里都藏着当年的故事。故宫宁愿让这些痕迹留着,也不肯用粗制滥造的修复毁了历史,这才是对文物真正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