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经济寒冬里,能稳住情绪的人,才熬得到春天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最近钱包紧了

经济寒冬里,能稳住情绪的人,才熬得到春天 你是不是也有这种感觉?最近钱包紧了,心里也跟着慌。刷到同行倒闭的消息就睡不着,听到公司要缩减预算就冒冷汗,就连家人随口提一句“钱够不够花”,都能瞬间炸毛。 可慌有什么用?焦虑能让客户主动下单吗?发火能让工资涨回来吗?历史早把答案写得明明白白——越是难的时候,越要沉住气。那些能扛过难关的人,从来不是靠抱怨喊口号,而是靠稳住情绪,一步步熬出来的。 就说北宋的范仲淹吧,他年轻时日子有多难?父亲早死,母亲改嫁,住的地方连窗户都没有,每天煮一锅粥,凉了切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配咸菜。可他没抱怨过一句“命苦”,更没对着穷日子发脾气,反而把所有精力都放在读书上,天不亮就起床,读到深夜才休息。 后来他考中进士,不仅官做到宰相,还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名句。要是他当年被穷日子磨得没了心气,天天愁眉苦脸,哪有后来的成就? 再看民国的穆藕初,他办纱厂时遇上的坎儿,跟现在生意人遇到的难题几乎一模一样。先是一战后洋布低价倾销,国产纱卖不出去,工厂库存堆成山;后来又赶上银价暴涨,买原材料的成本翻了倍,工人也因为工资发不出人心惶惶。身边人都劝他“关厂止损”,可穆藕初没慌,更没对着工人发脾气、跟同行骂“行情不公”。 他一边跑去上海的洋行研究市场,调整纱线的花色和粗细,一边在工厂里搞技术革新,把织布效率提上去,还跟工人商量“先欠着工资,等厂子盈利了双倍补”。就这么熬了两年,他的纱厂不仅没倒,反而成了上海的“棉纱大王”。要是他当时慌了神,跟着别人一起关厂,哪能抓住后来的市场机会? 你发现没,这些能扛事的人,都有个共同点:经济越差、处境越难,越能管住自己的情绪。反倒是那些一遇事就炸毛的人,比如明末的那些官员,朝廷没钱、百姓造反,他们不想着怎么解决问题,反而天天在朝堂上吵架,你骂我“误国”,我骂你“贪腐”,最后李自成打进来,没一个能顶用的,只能看着明朝亡了。 现在的我们,面对经济压力,其实也该学古人这四招“稳情绪心法”。 第一招,别让负面情绪缠上你。曾国藩带兵打仗时,打了多少败仗?靖港之战输得差点跳河,祁门之围被太平军围得水泄不通,可他没跟手下人发脾气,更没天天唉声叹气。反而写日记反思自己,把“屡败屡战”四个字挂在嘴边,鼓舞士气。后来不照样平定了太平天国? 现在的我们也一样,别一看到“行业寒冬”的文章就焦虑,别一跟朋友聊天就吐槽“太难了”。按时吃饭、早睡早起,哪怕每天学半小时新技能,也比被负面情绪裹着强——情绪稳了,脑子才能清醒,才能看到机会。 第二招,说话做事要留余地。晚清的胡雪岩,早年做钱庄生意时,遇到过客户挤兑的危机。 当时储户们围着钱庄要取钱,有人还骂他“骗子”,可胡雪岩没急着辩解,更没跟客户吵起来。他一边让伙计端茶倒水安抚大家,一边赶紧联系其他钱庄拆借银子,还当着所有人的面说“只要我胡雪岩在,大家的钱一分都不会少”。 就因为他没在急头上说硬话、做蠢事,不仅化解了危机,还让更多人觉得他靠谱,后来生意越做越大。现在职场里也是,公司效益不好,别瞎传“要裁员”的谣言,别跟同事吐槽领导“没本事”,更别在朋友圈发“不想干了”的气话。你不知道哪句话会传到关键人耳朵里,断了自己的路。 第三招,别把精力浪费在闲事上。明朝的张居正,当首辅的时候,国家财政亏空、边防松弛,多少人跟他提意见、争对错,说他“改革太急”“得罪人太多”。 可张居正没功夫跟人抬杠,也没闲心管别人怎么骂他,一门心思搞“一条鞭法”,整顿吏治、加强边防。最后不仅让明朝财政扭亏为盈,还延续了几十年国祚。 现在的我们也是,别去管邻居家换了新车,别跟网友争“哪个行业能翻身”,把时间花在维护老客户、学新工具上——难的时候,精力就像手里的钱,得花在刀刃上,管闲事就是内耗。 第四招,该忍的时候别硬刚。汉朝的陈平,早年投靠刘邦,被人举报“收受贿赂”,刘邦骂他“没德行”,可陈平没急着辩解,更没跟刘邦硬刚,反而默默做事,后来帮刘邦出谋划策,灭项羽、定匈奴,成了开国功臣。要是他当时非要跟刘邦争对错,早就被赶走了。现在的我们也是,老板让你多承担一份工作,别立马翻脸说“这不归我管”;客户让你改十遍方案,别抱怨“不懂行”。忍不是懦弱,是看清形势——现在不是硬刚的时候,保住机会、攒着力气,等行情好了,才能有底气挑大梁。 老话说,“事急则缓,事缓则圆”。经济不好的时候,就像走路遇到了泥坑,慌慌张张只会陷得更深,沉住气慢慢走,反而能走出去。那些现在能稳住情绪的人,不是不焦虑,而是知道焦虑没用;不是没压力,而是懂得把压力变成动力。 等明年春天行情好转,你会发现,熬过来的人,早就站在了新的起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