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宁波市奉化区:深耕“我们的家园”建设,推进乡风文明区域实践

转自:中国改革报

□徐龙许蝶红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奉化区以创建“我们的家园”行动为载体,积极探索“群众出力、志愿给力、政府助力”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展现新气象、焕发新活力。截至目前,该区成功创建“美丽庭院”5000余个、省级未来乡村7个、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279个,让乡村有“颜值”的同时更有“气质”。

一、激发村民主体性,变群众“另眼旁观”为“建设主力”

坚持“让群众做群众工作”,通过请群众看、听群众说、让群众评,进一步唤醒群众家园主体意识,提高群众参与度。一是息息相关“干”。确定每月15日为“家园日”,全区296个行政村按照“1+1+N”的形式统一开展活动,两个“1”即集中组织一次环境卫生大扫除和一次主题活动,“N”即因地制宜开展慰问、议事、接访、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行动”。累计发动群众86万人次,节省村容村貌维护等村集体补助资金800余万元。二是口口相传“讲”。建立“村民说事室”,让村民和干部面对面交流,老党员讲“村故事”,年轻人讲“村新事”,小朋友讲“村趣事”;联动省、市、区三级新媒体平台让身边人讲述身边事、身边事激励身边人,逐步形成“老年助力、青年给力、少年接力”的全龄文明形态,营造家园建设路上“人人都是主人翁、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氛围。三是身边示范“评”。深入开展寻找“和乐人家”活动,对照“德”“廉”“爱”“安”“勤”等五种类型,每年寻找1000户群众广泛认可并具有示范带动性的优秀家庭典范,进一步扩充“奉邑家庭”库。大力宣传“和乐人家”的动人家庭故事,在掌上奉化、文明奉邑、奉化发布等平台宣传报道,引导更多家庭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二、回归工作推手角色,变政府“前台统包”为“幕后指导”

坚持“无形之手往前推,有形之手往后靠”理念,政府在家园建设中以把方向、管大局、营氛围为主,一般不“直接下场”、不“自我感动”。一是做好一张设计图,三个层次布局“九个家园”建设。突出家庭“和乐”,从“德、廉、爱、安、勤”五方面着手建设家庭文化,培树“家园和”;依托“清奉万家”等清廉家风教育基地倡导“家庭六仪”,弘扬“家园正”;围绕妇女、儿童、老人等群体的“关键小事”搭建多元化社会帮扶“保障网”,深化“家园爱”。突出村社“和美”,整合文明实践站、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阵地打造“家园礼堂”送服务践行“家园日”;实施“浙江有礼·奉化等你”市民文明素养提升行动倡导“家园礼”;着眼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补齐民生服务短板推进“家园建”。突出镇街“和谐”,拓展“奉邑学堂”乡间学、“小喇叭”身边学等理论宣讲活动深耕“家园红”,围绕打造“一区十二路、一镇一品牌、条条有亮点”的“七彩惠民路”建设“家园路”,以城乡环境和人文素养双提升为目标营造“家园美”。二是盯住一张施工图,三个类别推进“九大实践”。落实三项机制,健全沟通协调机制,通过联席会议季度开、部门例会月月开、联络员碰头会周周开,持续加强会商效果;健全清单管理机制,通过建立责任清单、项目化清单、特色晾晒清单,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健全帮扶指导机制,联动7个牵头单位、12名文化特派员对关键环节进行帮扶和指导。做实三个维度,前期构建家园新时代文明实践体系,中期出台“家园指数”、建成“家园展(馆)”,后期建成“人居环境优、人文素养优、家园品质优”的城乡文明雏形。三期规划稳步推进,合力绘就新时代奉化“家园地图”。抓实三股力量,统筹41个部门资源,常态化、零距离送服务;进一步发挥锋之社、何美蓉工作室等社会组织功能,每月开展义诊、义剪、义修等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村BA、文明储蓄、文化市集等群众性活动,每年举办“我们的家园”主题活动,提高群众共建热情。

三、发挥群团积极性,变服务“全面帮扶”到“精准配送”

立足乡村特色,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实施“群英绘共富”行动,推进发挥工、青、妇等13个群团组织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合力推进乡村公共服务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一是帮群众生活所需。建设老年食堂,推行“1个中心食堂+N个助餐点”养老助餐模式。推进“银发驿站”建设,面向弱势群体做好送健康、送关爱、送便民等活动。整合消防、供电、电信等部门资源,面向家庭开展送安全、送电、送信号等活动。二是帮群众经济所盼。开展光伏发电、林下中草药、“来料加工”等家园工坊项目,发展漂流、农家乐、民宿、观光农业等多种旅游业态,带动群众300余人增收超160余万元。三是帮群众精神所求。大力推动村村抱团、村企结对,搭建“文明走心”有礼实践平台,打造“文明润心”文艺共富市集,组织“我们的村运”“我们的村晚”“村BA”等群众性活动1000余场次,进一步丰富了农村群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