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OpenAI与微软寻求体面“分手”

对openai而言,转型为营利性公司过程中最棘手的问题,莫过于理顺其与微软公司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随着年底最后期限的临近,双方终于达成一项暂时能让彼此接受的协议——尽管该协议已为最终“分手”设定了明确时间表。

2019年,微软以137.5亿美元精准投资openai,当时的协议要求openai必须与微软及其azure云平台深度合作——这一安排曾推动微软估值大幅飙升。但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竞争不断加剧,这种合作关系逐渐难以为继:一方面,openai所需的算力规模已超出微软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openai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萨姆·奥特曼(samaltman)希望获得更大的融资自主权,用以满足算力需求。在此过程中,两家公司之间的摩擦不断升级,企业文化融合问题也逐渐凸显。毕竟,要同时扮演合作伙伴与竞争对手的双重角色,难度极大。

转型为公益企业后,openai虽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但无疑简化了局面:如今,它可获取软银集团的多笔追加投资,未来上市路径也更加清晰(其s-1招股说明书绝对值得关注);它能更自由地与其他云服务提供商合作,无需再给予微软“优先合作权”;还可与其他公司联合开发“部分产品”,减少对微软的依赖——毕竟,微软能否巧妙地将chatgpt整合到office365、必应(bing)等产品中,能力一直存疑。换句话说,合作中的瓶颈已不复存在,但openai再无借口回避自身发展的核心挑战。

对微软而言,此次谈判达成的协议既确保了其投资者关心的核心权益,又为自己规避了“奥特曼炒作效应”的风险:微软在“新openai”中的持股估值达1350亿美元;openai将在未明确的期限内,向azure云服务投入2500亿美元;即便通用人工智能(agi)提前实现,微软仍将持有openai模型及(非硬件类)产品的知识产权至2032年;同时,微软可获取openai的研究成果至2030年底,若agi在此之前实现,则以agi实现时间为准。

协议中最耐人寻味的条款或许正预示着未来深层次争议的伏笔:即便openai宣布研发出人类级智能,所有涉及微软的关联条款也必须在主张“经独立委员会验证”后方可激活。然而确定该委员会的成员构成与评估标准本身就是重大挑战——在利益关系盘根错节的ai领域,如何组建真正可信的专家团队?这个行业的人员流动与知识传承本就存在明显的近亲繁殖特征,要寻找对openai成败没有强烈倾向的评审者可谓难如登天。更值得注意的是,若华尔街形成“agi赢家通吃”的市场共识,那么openai任何关于实现agi的声明,都可能引发竞争对手估值断崖式下跌——正如某些分析所预测的那样。

当cnbc电视频道8月问及agi定义时,奥特曼表示:“我有多重定义标准,因此这个术语实际意义有限。”这种模糊立场令人难以相信双方能在“是否及何时实现终极突破”这一核心问题上轻易达成共识。

或许这正是协议的深意所在?若暂且搁置agi争议,这份协议本质上是为一段曾真正启动人工智能竞赛的紧密合作,规划了一条清晰的退场路径。当137.5亿美元在当今ai竞赛格局中已变得无足轻重时,这种合作模式的实际效用早已消耗殆尽。无论如何,到2032年底,微软与openai的实际运营关系都将终结——而双方正致力于让这场分手远离混乱,以体面收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