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中国得防着巴基斯坦?说实话,巴基斯坦可能比越南还危险,因为他们很多人接受的是西化教育,很有可能倒向西方,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有核武器的技术了! 大家都习惯喊“巴铁”,觉得两国友谊牢不可破,但国际交往里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看清潜在风险才是对双方都负责的态度。 巴基斯坦的西化不是表面现象,而是扎根在精英教育里的深层影响,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教育体系一直没改变。 顶尖的拉合尔文法学校、卡拉奇文法学校至今还在用英式课程,每年往牛津、剑桥输送上百名学生,这些人毕业后几乎垄断了巴基斯坦的政治、经济顶层。 现任总理夏巴兹·谢里夫毕业于英国认证学位的拉合尔政府学院,外交部长比拉瓦尔更是从哈罗公学读到牛津,这种教育背景带来的不只是知识,还有价值观的倾斜。 牛津大学巴基斯坦学生协会2023年的调查显示,83%的留英学生觉得“西方民主制度更适合穆斯林社会”,比拉瓦尔在牛津期间还参与过美国国务院主导的青年领袖计划,被灌输“中美竞争零和论”。 这些手握实权的精英,日常讨论的不是“中巴传统友谊”,更多是“多边合作”“灵活应对”,决策时自然会偏向西方的逻辑。 最值得警惕的是,这些西化精英已经开始影响国家政策走向。2023年联合国大会涉疆议题投票中,巴基斯坦就曾违背惯例跟随西方阵营,虽然2024年又转而支持中国,但这种摇摆恰恰说明其政策受精英立场影响极大。 财政部长达尔是哈佛毕业生,他主导的经济政策照搬世界银行的白皮书,搞国企私有化、削减农业补贴,结果引发2023年农民抗议,造成17人死亡,这种完全不顾本土实际的西化改革,背后就是对西方制度的盲目迷信。 更让人不安的是美国在背后的渗透,USAID搞的“精英中学计划”用剑桥课程体系,历史教材把英国殖民说成“现代化启蒙”,还在白沙瓦开设所谓的伊斯兰金融培训中心,暗地里散播“中国金融不信真主”的言论,2024年伊斯兰堡针对中资银行的抗议活动,背后就有这种渗透的影子。 对比越南就很清楚,越南虽然也有领土争端上的摩擦,但它没有核技术,风险始终可控,而巴基斯坦有核技术加持,一旦西化精英彻底主导政策,倒向西方的后果不堪设想,毕竟核技术的走向直接关系到地区安全格局。 当然不是说要放弃和巴基斯坦的合作,而是不能只谈友谊不谈风险。 中巴经济走廊带来的实惠有目共睹,瓜达尔港、风电机组这些项目不仅带动巴基斯坦就业,更让它离不开中国的投资和基建支持,再加上印度在边境的持续施压,这些都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 中国也在主动应对,在伊斯兰堡设立中巴伊斯兰文明研究中心,联合编纂文化交流史,还和巴基斯坦国际伊斯兰大学合作培养宗教人士,让基层社会更多了解中国,用文明对话对冲西方的文化渗透。 国际交往既要讲情义更要讲策略,对巴基斯坦不必过度猜忌,但必须建立风险防控机制,通过利益绑定和文化交流双管齐下,让它明白倒向西方得不偿失。 毕竟核技术的威慑力从来不是针对朋友,但如果立场发生转变,曾经的盟友也可能变成最大的变数。 国家之间的关系就像航行在大海上的船只,既要互相扶持抵御风浪,也要时刻警惕暗礁险滩,没有永远的同盟,只有永远的共同利益。 你觉得巴基斯坦会一直保持和中国的友好关系,还是可能在西方的拉拢下改变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