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反复升级轰六轰炸机群?因为说白了,压根就是歪打正着,本来是技术不够,结果变成了抄近道超车。 早年间中国航空工业底子薄,想造全新的战略轰炸机比登天还难,别说像美国B-2那样的先进机型,就连能稳定飞远程、挂重弹的基础款都没能力从零搞起。 正好手里有从苏联引进的图-16轰炸机技术,改造成了轰六,这就成了当时唯一能指望的空中大家伙,一开始真不是不想换,是实在没别的选择,纯粹是技术不够凑合用。 可没想到,这么一凑合用,反倒走出了条性价比极高的捷径。先说说这轰六的底子,早期型号确实落后,载弹量少、航程短,只能扔普通炸弹,跟当时美苏的先进轰炸机没法比。 但升级改造不用从头搭架子,机身结构、基本布局都现成的,只要针对性改关键地方就行,花钱少、见效快。 比如最早的轰六甲,后来改成轰六D,加了反舰导弹发射能力,一下子就能对付军舰了;再到轰六K,直接换了更省油的新发动机,航程从原来的几千公里一下涨到8000多公里,机翼下能挂6枚巡航导弹,打击范围一下覆盖了很远的地方,这要是造新机,没个十几年根本下不来,升级只用了几年就搞定。 更关键的是,升级过程中还练了本事,等于边用边学,把技术短板一点点补上了。 一开始改发动机,得解决适配问题;后来升级航电系统,把老掉牙的机械仪表换成了液晶屏,还装了先进雷达,能精准找到目标;到轰六N的时候,又加了空中加油管,加油后航程能到12000公里,能飞得更远执行任务。 这些改进看着是在老机身上动刀子,实际上每个环节都在积累技术,比如导弹挂载、电子对抗、发动机适配这些本事,攒着攒着,中国航空工业的能力就上来了,等于借着升级轰六,把造轰炸机的关键技术都摸透了,这比从零开始瞎琢磨快多了。 再看实际用处,升级后的轰六完全能顶大用,没必要非得搞全新机型。现在的轰六K、N、J,能挂巡航导弹、反舰导弹,还能装电子干扰吊舱,既能远程打击地面目标,又能对付航母,遇到敌人防空系统还能干扰躲避。 比如长剑-20巡航导弹,射程几千公里,轰六不用飞到敌人跟前,在安全地方发射就能命中目标,这效果跟新轰炸机差不了多少。 而且维护起来还方便,轰六的生产线、维修体系都用了几十年,后勤人员熟门熟路,换零件、做保养成本低,要是换全新机型,光建一套新的维护系统就得花一大笔钱,还得重新培训人员,太不划算。 看看国际上也一样,美国的B-52轰炸机比轰六年纪还大,从冷战用到现在还在升级,俄罗斯的图-95也是,改了好几代还在当主力。 他们不是造不出新机,是知道升级老机型性价比更高,能用最少的钱保持战斗力。中国一开始是没能力造新机才升级轰六,结果发现这路子太对了,比硬着头皮搞全新研发省了太多事,还能快速形成战斗力。 比如轰六N参加中俄联合巡航,能飞到日本海甚至更远的地方,展示威慑力,这要是等全新轰炸机,可能还要等十几年才能有这能力,现在早就用上了。 这么一来,本来是技术不够的无奈之举,反倒成了抄近道超车的聪明办法。既解决了当下的战略威慑需求,又积累了航空技术,花的钱还少,比慢悠悠搞全新研发快多了。 现在轰六系列已经成了中国空基打击的中坚力量,能执行远程奔袭、防区外打击等多种任务,完全满足了现阶段的需求。 所以说,反复升级轰六根本不是没办法,反倒是歪打正着走对了路,用最实在的办法实现了战斗力的快速提升,这比硬拼技术搞新机的路子靠谱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