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一、选拔标准的革新 1. 工种差异化要求 航天驾驶员(如飞船飞行员)仍需严格的

一、选拔标准的革新 1. 工种差异化要求 航天驾驶员(如飞船飞行员)仍需严格的裸眼视力(通常不低于0.8),但载荷专家(负责科研任务)和飞行工程师的标准显著放宽。例如,中国空间站首位戴眼镜的航天员桂海潮,作为载荷专家仅需矫正视力达标即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设计师杨利伟明确表示,“高度近视不行,但低度近视可以”。 2. 矫正方式的包容性 无论是佩戴框架眼镜、隐形眼镜,还是通过激光手术(如LASIK)矫正视力,只要术后恢复稳定,均符合要求。NASA的宇航员凯特·鲁宾斯、中国航天员翟志刚(老花镜)等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二、太空环境下的应对方案 1. 特制装备的技术保障 ◦ 框架眼镜:采用抗冲击PC材质(俗称“太空片”),抗冲击力是普通树脂镜片的12倍,同时100%防紫外线。镜架设计更贴合面部,通过弹性部件或粘性材料固定,防止微重力环境下漂浮。 ◦ 隐形眼镜:优先使用刚性、低含水量的特制镜片,减少微重力下泪液分布不均导致的干涩问题。NASA在1993年实验中验证了此类镜片的可行性,并配备专用护理液和声波清洗设备(如moody拼图清洗器)以确保清洁。 2. 关键阶段的防护措施 在火箭发射和返回的剧烈震动阶段,航天员会摘下框架眼镜,改戴隐形眼镜或依赖头盔内置的矫正镜片。进入空间站后,环境稳定,可正常佩戴框架眼镜,甚至通过魔术贴将备用眼镜固定在舱壁上。 三、典型案例与技术进步 1. 国际实践 美国宇航员安德鲁·福伊斯特尔多次佩戴矫正眼镜执行太空任务,累计在轨超200天;加拿大宇航员马克·加诺则在访谈中肯定了隐形眼镜在太空中的实用性。 2. 中国突破 2023年神舟十六号任务中,载荷专家桂海潮的“眼镜形象”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在视力标准上的重大突破。未来,随着第四批航天员选拔中载荷专家岗位的开放,预计会有更多戴眼镜的科研人员进入太空。 3. 技术趋势 部分航天机构正在研发智能调焦眼镜和AR护目镜,可直接投射操作界面,进一步提升太空作业效率。 四、健康风险与防护 1. 辐射防护 太空眼镜的镜片需能阻挡紫外线、宇宙射线和高能粒子辐射,例如PC材质可有效吸收有害光线。 2. 眼部健康监测 航天员定期接受眼底检查,确保无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可能因太空环境恶化的疾病。隐形眼镜使用者需通过严格医学筛查,确认泪液分泌正常且无过敏史。 结语 从“视力完美主义”到“矫正达标即可”,航天医学的进步让戴眼镜的普通人逐梦太空成为现实。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官方所言,未来将“扩展选拔范围,允许更多专业领域的人才加入”。这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对“能力优先”价值观的深刻诠释——在探索星辰大海的征程中,智慧与勇气远比视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