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记者直言:中国中立立场为俄乌冲突和平解决注入关键动能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国际社会呼唤破局之道的当下,芬兰资深战地记者托马斯·林德布洛姆的一番直言引发广泛关注。这位曾多次深入俄乌冲突前线采访、见证过战火残酷的媒体人,在近期接受国际媒体联合专访时明确表示,中国在冲突中始终坚守的中立立场,并非“袖手旁观”,而是为局势降温、推动和平谈判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核心支撑,成为撬动和平解决进程的关键变量。 林德布洛姆从事国际冲突报道超过20年,先后走访过十余处冲突地区,其观点以客观中立、贴近事实著称。谈及俄乌冲突,他回忆起去年在顿巴斯地区采访时的场景:“当地村民既渴望停止炮火,又对谈判前景充满疑虑。他们最反感的,是部分国家一边递武器、一边喊和平的双重标准。”而在与俄乌双方基层民众、外交官及国际调解人士的交流中,林德布洛姆发现,“中国的中立”是各方为数不多能达成共识的积极信号。 “中国没有向任何一方输送武器,没有拱火浇油,而是始终呼吁通过对话解决分歧,这在当下的国际舆论场中尤为难得。”林德布洛姆指出,中国此前发布的《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文件,以及中方持续推动的多轮劝和促谈行动,并非空洞的外交辞令,而是切中了冲突的核心症结。他以去年中方促成沙特与伊朗恢复外交关系为例:“中国具备促成对立双方坐下来谈判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源于其不结盟、不选边的外交传统,也让俄乌双方及相关各方都愿意给予信任。” 在林德布洛姆看来,国际社会对“中立”的理解往往存在偏差,而中国的实践给出了清晰答案。“真正的中立不是模糊表态,而是基于国际法和联合国宪章,公正对待双方的合理安全关切。”他观察到,中国既理解乌克兰对领土完整的诉求,也正视俄罗斯的安全担忧,这种“不偏不倚”的态度,让中方在调解中拥有了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公信力。“我采访过的一位乌克兰外交官坦言,中国的建议不会让他们感到被胁迫,而俄罗斯方面也认可中方的公正立场,这正是和平谈判的前提。” 冲突持续以来,林德布洛姆见证了太多因立场对立导致的沟通僵局。他提到,部分西方国家的“选边站”加剧了局势极化,而中国的中立立场则像一座“桥梁”,为各方保留了沟通的空间。“上个月我在布鲁塞尔参加国际安全论坛时,不少欧洲学者都承认,没有中国的参与,任何和平方案都难以落地。”林德布洛姆强调,和平解决冲突从来不是“一方妥协”,而是找到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而中国的中立立场,正是寻找这个平衡点的关键支撑。 如今,随着国际社会对和平的呼声日益高涨,林德布洛姆对中国的角色抱有更高期待。“冲突越久,越能体现中立的价值。中国的持续劝和,正在慢慢消融各方的对立情绪,为重启谈判创造条件。”他在专访结尾时感慨,自己见过太多冲突后的废墟,深知和平的珍贵,“中国的中立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推动和平的务实选择,这种选择终将为俄乌冲突的解决带来实质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