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广播电台10月30日报道,德国总理默茨强调:不能让美中两国单独决定科技的未来,德国和欧洲必须实现技术主权。 近年来,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发生剧变。美国凭借硅谷的生态优势,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领域构建技术壁垒;中国则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在5G通信、新能源电池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 德国总理默茨显然坐不住了,10月29日,他在柏林直接挑明,欧洲绝不能让美中两国独自决定技术未来,德国和欧洲必须拿下技术主权。 这话不是空喊口号,默茨当天就启动了“德国高科技议程”,还承认欧洲这些年在创新上慢了半拍,好多研究成果都没能变成产品。 其实默茨的焦虑不是没有道理,就在10月下旬,安世半导体的事儿把欧洲的软肋戳得明明白白。荷兰政府冻结了中资控股的安世资产,结果中方48小时就出台出口禁令,直接断了欧洲车企的芯片供应。宝马、大众这些巨头立马慌了,慕尼黑基地的库存只够撑两周,大众甚至预警11月可能停产。 这场持续19天的芯片危机,最后以欧洲车企低头收场。安世中国恢复供货,但加了三个条件:重签协议认中国子公司的决定权、用人民币结算、出货量缩减30%。宝马、大众二话没说就签了,毕竟停产一天的损失比啥都大。这事让默茨彻底看清,欧洲的产业链根本经不起折腾。 更麻烦的是资源卡脖子问题,中国10月扩大稀土出口管制后,欧洲国防工业协会急得跳脚。欧盟31%的钨和97%的镁都靠中国供应,而稀土是电动汽车、风力发电机的核心材料,到2030年需求还要涨六倍。欧洲自己既没矿,也没加工能力,全球90%的稀土加工都在中国手里,断供就是致命打击。 美国那边也没给欧洲好脸色,美国搞《芯片与科学法》砸钱抢产能,还逼欧洲跟着搞技术封锁。欧洲企业夹在中间特别难受,不跟美国走怕被断技术,跟了又要丢中国市场。安世事件里,荷兰跟着美国的“50%穿透规则”搞事,最后却让自家车企买单,这种亏欧洲不想再吃。 可欧洲自己的问题也不少,布鲁盖尔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欧洲除了量子计算,其他前沿领域都落后于美中。去年欧盟搞的“德拉吉报告”想提升竞争力,到今年9月落实率还不到三分之一。数字Europe的报告更直接,说欧洲在关键技术上的投资,跟经济体量完全不匹配。 默茨已经开始想办法,德国计划到2030年把3.5%的GDP砸进研发,还要拉着20个欧盟成员国改规则,减少过度监管。他圈定了六个关键领域,从人工智能到核聚变都有涉及,想集中力量补短板。 但执行起来难度不小。英伟达CEO黄仁勋早说过,欧洲的AI投资远不如中美。欧洲有全球32%的量子技术公司,却只占6%的专利,研究成果转不成产品是老毛病了。而且欧盟内部想法不一,要协同行动没那么容易。 默茨反复强调技术主权关乎繁荣和安全,这话戳中了欧洲的痛点。从芯片到稀土,每一次中美博弈都让欧洲坐立难安。现在欧洲终于下定决心要自己掌舵,但能不能追上美中的脚步,还要看后续的真动作。 来源:【RFI华语-法国国际广播电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