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78年,王近山在弥留之际,叮嘱身边的儿女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们的母亲,

1978年,王近山在弥留之际,叮嘱身边的儿女说:“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们的母亲,至死都不想再见她,我的葬礼不要让她来参加” 战场上无人不惧的“王疯子”,一生为党抛头颅洒热血,却在病榻前,对儿女吐露一缕心酸:永不原谅前妻,葬礼别让她来。这句遗言,像一记闷雷,炸开尘封多年的家事纠葛。究竟是什么,让铁血汉子至死不松口? 那是1915年,王近山出生在穷苦农家,小时候给地主家放牛,吃尽了苦头。1930年6月,不满15岁的他投身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起步,手里拿着土枪,跟着部队在山岭间突围敌围。1932年入党后,他打仗更卖力了,长征路上,红四方面军渡江时,他总冲在前面,确保同志们安全过河。抗日战争打响,他转战华北,1937年冬的神头岭战役,他胸口中弹,还坚持指挥阵地。这样的硬骨头作风,让他得了“王疯子”的绰号,可这不是骂人,是战友们对他的敬重。 王近山的革命生涯,缺不了身边人的支持。抗日那几年,他腿部重伤,送到129师野战医院。那里条件差,土墙帐篷,药水味到处是。韩岫岩那时二十出头,山西医学世家出身,一家子都投身救亡。她负责护理,王近山的伤口严重,她天天换药,两人从聊战况到说家常,慢慢熟络起来。战友陈锡联看在眼里,帮着牵线。1938年,他们结了婚,王近山骑马去接她,回营地时,部队里都传为美谈。婚后,他们生了八个孩子,军营生活虽苦,但一家子齐心,日子过得有奔头。王近山在前线冲锋,她在后方操持家务,这份感情,本是革命伴侣的写照。 可家事总有不如意的时候。抗美援朝,王近山的司机朱铁民救过他好几次命。鸭绿江边断粮,朱铁民把干饼让给他;山头激战,朱铁民用身体挡子弹。王近山记在心上,前线许诺,以后生孩子,送一个给朱铁民当义女。1953年,小女儿王媛媛出生,王近山趁韩岫岩外出,把孩子抱去朱铁民家。这在王近山看来,是战友情谊的延续,可韩岫岩觉得这是对骨肉的绝情。她反对,王近山没听,这事成了他们婚姻的第一个大疙瘩。从那起,两人话少起来,家里气氛不对劲。 北京军区任职,王近山忙于会议活动,韩岫岩进修,她让妹妹韩秀荣来家帮忙,陪同出席场合。韩秀荣年轻,起初只是端茶倒水,记笔记。可时间长了,外头闲话多了起来,说王近山和韩秀荣走得近。没真凭实据,但风言风语传开,韩岫岩气不过,写信向上级反映家庭问题。正赶上整顿干部作风,她这信引起注意。组织调查后,1964年,王近山被撤职降级,下放河南农场劳动。从中将一下子降到大校,他的人生跌到谷底。收拾行李上火车时,他没多说啥,就去了农场,当副厂长,干起基层活计。 农场是黄泛区,地势低洼,王近山到那儿,跟着工人们开荒浇地。身边的保姆黄慎荣没走,她本是家里的帮手,这时候主动跟着下放。黄慎荣四十来岁,河南人,寡居多年,她操持家务,帮王近山洗衣做饭。日子一天天过,两人从互相照应,到1964年10月结了婚,后来生了一儿一女。王近山在农场教孩子识字,讲部队故事,黄慎荣在一旁听着。这段婚姻,平平淡淡,没大风大浪,但对王近山来说,是新生活的开始。他不再提旧事,也断了对韩岫岩的联系。 1969年7月,形势转好,老领导许世友为他说情,中央同意复职,王近山回南京军区当副参谋长。职级不高,但够他继续为党效力。办公室里,他批文件,管训练,子女们陆续来看他,大儿子端茶问近况,他点头聊学业。韩岫岩也想探望,提着补品去军区,可警卫按指示拦住,她只能在外头站会儿,转身回去。从那后,她再没来过。 转眼1978年春,王近山腹痛起来,去军区医院查,确诊胃癌。病房里,他躺着,子女轮流守着。大儿子喂粥,他吃几口摇头。女儿擦汗,他握手安慰。病情一天天重,5月上旬,他叫子女到床边,声音虽弱,但话说清白:“我一辈子都不会原谅你们的母亲,至死都不想再见她,我的葬礼不要让她来参加。”子女们没吭声,低头记下。他又强调一遍,就闭眼休息了。5月10日,王近山走了,享年63岁。南京军区礼堂办追悼会,黑纱低垂,军乐低沉。 礼堂外,韩岫岩来了。她瘦削的身影站在风里,泪水直流,想进去送最后一程,可警卫按遗愿挡住。她往前走两步,解释来意,警卫摇头。她退后,靠着栏杆,站了好久,才慢慢离开。子女们遵父嘱,没让她进。这事传开,大家都叹气,可谁也没法子。王近山的遗体火化,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韩岫岩晚年,子女陪着,2007年她也走了,墓就在王近山边上,成了邻居。 王近山这一生,投身革命48年,从红军小兵到开国中将,参加过长征、抗日、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立下赫赫战功。神头岭冲锋,淮海指挥,朝鲜挖壕,他总在最险处。可家事上,他和韩岫岩的路走散了,一是送女那事伤了韩岫岩的心,二是作风问题让组织处理,三是下放后新生活让他断了念想。王近山认了罚,下放劳动,没怨天尤人,还在农场带出一帮好同志。复职后,他更珍惜机会,教导后辈要忠诚党、听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