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1971年,23岁的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级伤残战斗英雄,新婚之夜二人同房时,她竟

1971年,23岁的女干部李玉枝嫁给了一级伤残战斗英雄,新婚之夜二人同房时,她竟然拿布条把自己和英雄绑在了一起,这是为何呢? 那个年代,炮火余音犹在,一位23岁女干部毅然选择与一级伤残英雄结为夫妻。新婚之夜,她取出布条,将两人手腕紧紧相连。这看似奇特的举动,究竟藏着怎样的深意? 麦贤得是海军一级战斗英雄,1965年8月6日凌晨,在“八六海战”中,20岁的麦贤得操作炮艇,头部中弹,脑组织外露。弹片撕裂了他的右侧,鲜血染红海水,他仍用左手稳住舵轮,护送战友撤离。那场战斗,祖国海疆得保,他却落下终身残疾:右半身瘫痪,智力退化到十四五岁水平,还伴随间歇性癫痫。部队把他送到广州军区总医院治疗,医生说,康复需要长期陪伴。 组织上重视英雄后路,1971年找到海丰县公平人民公社妇联党员干部李玉枝。那时她23岁,工作踏实,群众基础好。领导说,麦贤得需要个可靠的伴侣,你去看看。李玉枝起初有些顾虑,家里人也劝她别趟这浑水,一个年轻姑娘,跟着伤残英雄,日子怎么过?可她一想,麦贤得为国流血,党和人民欠他的这份情,得有人接棒。她去了医院,几番交谈,麦贤得那朴实的海军劲头打动她。组织支持,部队也表态,这不是个人事,是集体责任。 就这样,1971年,李玉枝和麦贤得结了婚。婚礼简单,在医院礼堂办的,没大办大席,就几盘水果,战友们围坐鼓掌。两人交换誓言,李玉枝说,从今往后,她就是麦贤得的依靠。婚后,他们住进部队家属宿舍,李玉枝一边干妇联工作,一边学护理。麦贤得的癫痫最难缠,夜里突然发作,抽搐起来容易自伤。医生叮嘱,身边人得随时警醒,不然出事就麻烦了。李玉枝记在心上,她从医护那儿讨来经验,准备好棉布条。 新婚之夜,两人同房休息。李玉枝见麦贤得入睡没多久,就开始轻微颤动。她立刻取出布条,把自己的左手腕和麦贤得的左手腕绑在一起。布条是旧棉布拆的,结实耐用,这样一绑,她任何动静都能马上感觉到。果然,那晚麦贤得发作,她及时喂水,按压穴位,避免了意外。从此,这成了习惯。每晚睡前,李玉枝都用布条系牢手腕,夜里一有异样,她就醒来处理。战友们起初不解,后来知道原委,都说这姑娘真有心眼,英雄有福了。 这事儿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实打实的担当。李玉枝明白,麦贤得的伤是国家给的,她作为党员,得把照顾英雄当成政治任务。布条绑的不是一时情,而是长久守护。几年下来,麦贤得的发作次数少了,从每月几回降到一两次。李玉枝还推他去操场练左手力量,教他认字写字。麦贤得智力虽受损,但那股海军韧劲还在,他慢慢能自理些家务,偶尔还帮李玉枝分担点小事。部队表扬他们,说这是党员模范带头,带动大家关爱伤残军人家属。 日子一天天过,李玉枝的付出见效了。麦贤得不光身体稳当,心态也开朗起来。他开始参加社区活动,讲海战故事给年轻人听。一次到小学分享,他说起那年8月6日,海面炮声震天,他咬牙顶住,就是为了祖国寸土不失。孩子们听得直眨眼,回家后跟父母念叨英雄事迹。李玉枝在一旁听着,觉得值了。组织上也看在眼里,麦贤得夫妇成了典型,报纸上登了他们的报道。同志们说,这对夫妻不光是家事,更是传承革命精神。 后来,麦贤得退休了,但没闲着。他和李玉枝一起办残疾军人互助小组,帮其他伤残战士排忧解难。小组里,有人诉苦康复难,麦贤得就分享自己经验:一步步来,党员带头,集体力量大。李玉枝负责记录,联系资源。他们的故事传开,社区里互助风气浓了。麦贤得还去部队、学校讲传统教育,强调忠诚干净担当。李玉枝陪着,偶尔补充细节。两人相濡以沫几十年,麦贤得的癫痫基本控制住了,他说,是党和人民给了他新生,李玉枝是那份恩情的延续。 这对夫妇的经历,接地气却有大道理。麦贤得是英雄,李玉枝也是隐形英雄。她用布条绑出的那份细致,体现了党员对群众的赤诚心肠。时代变了,但这种精神没变。它提醒我们,照顾英雄不是空话,得落到实处。他们的故事,在新时代依然闪光,激励年轻同志投身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