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10月29日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在晋城”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期间,全市生态环境系统强化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攻坚克难、锐意进取,推动了全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十四五”以来,我市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稳中向好,综合指数由2020年的5.30降至目前的3.57,二级优良天数比例由2020年的66.58%提升至目前的75.1%,当前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达58微克/立方米、26微克/立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将创历史新低,实现连续三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严格落实“一断面一方案”,自2022年起,9个国、省考地表水监测断面连续三年全部达到优良水平,达标率从“十三五”末的88.89%跃升至100%,预计到今年年底,继续保持全域达标态势。完成198条、82万余平方米的黑臭水体治理,让曾经的臭水河和臭水塘成为百姓群众的“饭点广场”和“庭院经济的水缸”,并受到生态环境部的肯定和点赞;85个乡镇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完成规范化建设,群众饮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严格“一住两公”建设用地和涉重金属行业企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安全利用率连续五年保持100%。梯次推进638个行政村污水治理,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由“十三五”末的12.13%提高至53.5%,超额完成了省定25%的目标任务。同时,初步构建地下水环境监测网络,实现了“地上地下”协同共治。
污染防治攻坚提档升级。强化社会源精细化管控,统筹做好工地道路扬尘治理、移动源管控、“散乱污”企业及堆场整治、散煤及燃煤器具“双清零”,全面提升细颗粒物(PM2.5)与臭氧(O3)协同防控能力;面对重污染天气,对21个行业655家企业开展环保绩效评估,树立“少排放多生产、多排放少生产”的鲜明导向,实现精准化、差异化管控,坚决杜绝“一刀切”,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深化工业源精准化治理,完成了8家钢铁(冶铸)企业、3家焦化企业、4家水泥熟料企业超低排放改造;推进工业涂装企业原辅材料源头替代,促进挥发性有机物(VOCs)深度治理、源头削减。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建成投运了一批人工湿地、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污水应收尽收、应处尽处;以沁河、丹河流域为重点,排查溯源、深入整治入河排污口223个;扎实推进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项目,让“废水”变“活水”,水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升。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确保人民群众“吃得放心、住得安心”。“无废城市”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增煤基固废利用能力300万吨,推动建成77个“无废细胞”,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100%安全处置,形成了全覆盖、全链条、全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
绿色发展基底有效夯实。着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关停搬迁市区周边20公里范围内13家污染企业,动态清零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247台固定床间歇式气化炉和62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持续引导企业绿色转型。建成投运一批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项目,不仅缓解了环境压力,更培育了循环经济新业态。加快能源交通结构转型,累计完成34.09万户居民清洁取暖改造,年减少燃煤102万吨;106家重点企业清洁运输比例达76%,市区主城区出租车、环卫车新能源比例分别达74.1%和76.1%,工业企业营运类新能源货车占比达18.1%,绿色交通体系正在逐步构建。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建立覆盖全市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积极探索将碳排放控制融入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等环境管理制度,推动在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过程中协同落实降碳措施,实现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互促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