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3年山东大旱,颗粒无收,眼看就会有人被饿死,地主牟墨林打开自家粮仓做生意,不过“粮食只换不借不卖”,这一下农民们不淡定了。[给你小心心] 1833年夏天,山东栖霞的黄土被烈日烤出龟裂的纹路,连续八个月未见雨水,田里的麦苗早已枯死,连山上的树皮都被剥光。 绝望的农民蹲在干涸的河床边,用沙哑的嗓音传递着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消息:地主牟墨林打开了粮仓。 但这个开仓放粮的人,却立下了“只换不借不卖”的规矩,一亩上等田换三斗小米,中田两斗,下田一斗半,这个价格只有平常年景的三成。 消息传开,村子里炸开了锅,老农蹲在村头槐树下,用干裂的手拍打着地面:“这是要我们的命根子啊!” 然而饿死的恐惧最终战胜了对土地的不舍,人们颤抖着从箱底翻出泛黄的地契,排成长队走向牟家粮仓。 一位老人用两亩祖田换了六斗小米,背粮离开时不停回头,仿佛能看见祖辈在田里劳作的身影。 牟墨林并非一时兴起做这笔生意,这位考取过太学生的地主,早在灾荒前就囤积了十二万石粮食。 当本地存粮即将见底时,他派出商队远赴东北,历经千辛万苦运回粮食,维持这场特殊的交易。 更让人意外的是,换取土地后,他并未将农民赶走,而是允许他们继续耕种原来的土地,还给出了第一年免租、第二年减半的优惠。 有人暗地里骂牟墨林,编了顺口溜讽刺他:“牟二黑子开粮仓,救活万人当阎王。”但也有人无奈地承认,若不是他开仓,自家人早就饿死了。 这场持续数月的交易,让牟家新增了1800多亩土地,随着旱情延续,土地积累的速度越来越快。 到牟墨林1870年去世时,他家已拥有四万五千亩土地,几乎占了栖霞县一半,因此得了“牟半县”的名号。 凭借灾荒中积累的财富,牟氏庄园不断扩建,经过几代人经营,最终形成了占地2万平方米、拥有480多间房屋的庞大建筑群。 如今游客漫步其间,仍能看到色彩斑斓的虎皮墙,触摸那些记录着往事的砖石,庄园里一副对联道出了主人的心思:“饥时舍我一粒粟,还时报君万石粮。” 牟家的账房先生后来回忆,那段时间每天要记录上百笔交易,粮仓前从早到晚排着长队,有人抱着地契哭晕在地,有人换到粮食后跪地磕头。 牟墨林偶尔会站在粮仓二楼,默默注视着这一切,脸上看不出喜怒。 这场发生在近两百年前的灾荒交易,至今仍在引发思考,在当时官方赈灾系统失效的情况下,这种看似冷酷的土地置换,确实让许多人活了下来。 但长远来看,土地的高度集中也埋下了社会矛盾的种子。 看了牟墨林在1833年大旱时“粮食只换不借不卖”的操作,评论区真是炸开锅了!网友们各有各的理。 “牟墨林这事儿做得‘没毛病’,甚至堪称‘高人’。” “这叫盘活存量资产!他要不折腾,粮食运不回来,大家都得玩完。” “他后来还让农民继续种地交租子,灾年还减免,比起那些一毛不拔、最后被抢光的地主,老牟算讲“武德”的了。” “这才是顶级风险投资啊!敢在灾年压上本钱去东北贩粮,一般人真没这魄力和眼光。” “一斗高粱换一亩地,这跟明抢有啥区别?简直就是利用别人的生死难关进行‘超低价并购’。” “祖传的地啊,那是农民的命根子!这就被几升粮食换走了,心太黑了! 而且别看后来让你当佃户,那不就是世世代代给他家交租的长工吗?” “他不是圣人,也算不上恶霸,就是个在乱世里把生意做明白了的厉害角色。” “他的行为客观上让一部分人活了下来,但确实也加剧了土地兼并,让贫富差距更大了,要怪,或许更该怪那个无力赈灾、制度崩坏的晚清时代。” 面对要么饿死、要么用祖传土地换一斗粮的局面,你会怎么做?你是认命换地活下来,还是宁可硬扛也不让牟家“得逞”? 快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真实想法吧! 信息来源:栖霞文旅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