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如果,不是把人生视为60到100年一次,而是每二十五年重新开始一次;如果,婚姻、

如果,不是把人生视为60到100年一次,而是每二十五年重新开始一次;如果,婚姻、生育、稳定不是人生的必须项,友谊也能成为浪漫爱一般的追求;如果对垃圾时间的定义,不是以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为标准,而是在此刻,一个人决定怎样去过接下来的时间。

我觉得主流权力与叙事容易让人灰心的一点,是它通过一系列框架设定,让生命的前二三十年,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前二三十年的赢家走向资源通吃,脱轨者、旁落者则遭遇社会的冷眼,在就业、选择权和生活的种种基本福祉上都得不到保障,于是出现了二十岁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三十五岁就遭遇裁员被新的年轻人取代的情况。

在东亚社会,人的寿命被提高到七十、八十乃至一百岁,大部分人却在生命后三分之二的时间经受下行的冲击,成为成功者叙事的旁观者,经受着极端不公平的职场与生活待遇。所以我今年的一个思考就是彻底打破生命的线性叙事,把生命视作可以一次次重启的游戏,而不是高速公路上的通关斗争。去颠覆主流范式的成功标准,不去推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奇迹,而是创造基于互助、友谊、平民劳动者互相体恤的新底线。这种体恤,不代表忽视价值观、生活上的巨大差异,谋求话术上的和谐,而是即便我和你有巨大分歧,但想到彼此都是普通劳动者,都共同经受着结构性的压迫,能够不再执迷于无休无止的互害,而是意识到更大也更隐蔽的伤害之源。

我最近很受鼓舞的一个故事,就是演员林晓杰的人生。她在事业当红阶段出国,在海外,她有过二十年时间不怎么演戏,而是经商,从事各种各样不同的职业。按照成功学和线性的生命叙事,这二十年是一段失败的时间,是一个演员浪费了自己的大好年华。但如果把人生当作一次次重启,她不过是用这二十年,开辟了另一段人生,另一段不必求外人理解,自己充分体验的人生。更何况,其实没有那样的生活,对于形形色色人深切的认知,林晓杰对于表演的领悟,不会到后面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就不会有她在《漫长的季节》《小小的我》里面的表演。

当然,成功学叙事也会强调她归来后的职业生涯第二春,因为“她后来成功了,她之前的付出才有价值”,而成功学的冷漠就在于,如果一个人后面不成功,她之前并未直接兑换成名利的生命体验就都被视作无价值的、不值得记录的。要颠覆的恰恰是这一种叙事。对林晓杰来说,她那经商的二十年,跟她作为知名演员的时间同样重要,她为自己开辟出多重人生,这种重新选择、敢于不被过去的功劳簿框定的决心,才是一个人走向解放的内在源泉。因此,如果仍渴望做一件事,就从现在开始准备吧,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六十……都不算晚,真正衰老的绝非年纪,而是已经不敢重启人生的内心。新的规则、新的世界并非遥不可及,重要的是,再一次唤醒对于生活的热情和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