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

过去每一次的中美谈判,美国都在切香肠式掏空中方利益,付出的成本都是临时、可撤回的,拿到的利益则是长期可持续的,40多年来,美国已经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模板,首先,虚空造牌,无中生有,无端指责,先营造氛围把黑锅甩过来,随便找个借口就气势汹汹来找茬。 1979年中美建交后,贸易大门初开,规模从1980年的46亿美元起步,迅速攀升到1990年代的千亿级别,主要货物包括纺织品、农产品和机械设备。这段起步期,美国企业快速嵌入中国供应链,获益于低成本制造。但从一开始,美国就养成单边施压的习惯,早年对日本贸易顺差的处理成为模板。1980年代,使用301条款调查日本汽车和钢铁补贴倾销,迫使1985年签署广场协议,日元升值打开市场大门。美国付出短期汇率调整成本,却换来长期出口优势。这种模式很快移植到中国,1990年代转向知识产权领域,指责盗版泛滥,要求修改法律并加强执法,签署谅解备忘录后,美国软件和娱乐产业进入中国市场,利益固化至今。 进入2000年代,中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美国贸易代表在日内瓦签署文件,承诺承认市场经济地位,这本该简化反倾销调查,为美国企业扫清壁垒。入世后,贸易额从数千亿飙升到5000亿以上,高科技产品占比增加,美国公司如苹果和波音深度依赖中国组装线。但承诺拖延未兑现,美国以各种借口维持非市场经济认定,继续征收高额反倾销税。同期,知识产权谈判反复上演,1992年联合委员会要求关闭盗版工厂,1996年暂缓制裁换取执法承诺。这些让步看似对等,实则美国成本仅为短期豁免,收获的是永久性法律调整,中国加强惩罚措施后,美国企业维权案件激增,市场渗透更顺畅。这种不对称博弈,源于美国先发制人的舆论造势,总能用零散证据链条放大指责,迫使中方在谈判中让出结构性空间。 2017年特朗普上台后,贸易战升级成为经典案例。2018年3月,启动301调查,报告数百页指控中国知识产权侵权、技术强制转移和政府补贴,尽管证据链不完整,却迅速转化为行动。首轮对340亿美元商品加征25%关税,覆盖航空和机械,7月扩展到500亿,9月再加2000亿,波及电子和消费品。美国企业游说国会,推动高科技纳入清单,总额达2500亿。这波操作的核心是切香肠:关税分阶段推进,每轮都以新指责为借口,制造紧迫感。中方对等加税,但美国关税设计为可随时调整的临时工具,而中方承诺的多买农产品、能源和开放金融市场,则嵌入协议框架,难以逆转。谈判中,美国总在G20等场合短暂软化,换取90天休战,却很快加码,锁定长期采购义务。 2020年1月签署的第一阶段经贸协议,长达96页,中国承诺两年内增购2000亿美元美国商品,包括770亿农产品、500亿能源和800亿制造业产品。美国保留大部分25%关税作为监督杠杆,仅将部分从15%降至7.5%。协议生效后,美国设立执行办公室,每月监测数据,推动知识产权执法加强,中国法院受理美国企业案件数量上升,市场准入壁垒降低。这体现了美国模板的精髓:虚空造牌阶段用媒体和国会听证放大控诉,谈判时甩黑锅到补贴和技术壁垒,随便借口如芬太尼就气势汹汹开火。付出关税的短期成本易撤,收获的结构性改革却可持续,疫情下中国采购仅达58%,美国未撤关税,继续施压履约。40年积累,这种流程让美国在博弈中总占上风,贸易额虽反弹,但杠杆牢牢握在手中。 2025年10月24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启动对第一阶段协议履约的301调查,评估采购和知识产权执行,焦点是否构成美国商业负担。这标志模板循环重启:先指责未达标,借疫情外因素甩锅,准备新关税工具。莱特希泽卸任后,通过书籍和智库活动影响政策,强调保护工人和强势维护优势,推动共和党保护主义。历史上,从纺织品配额到高科技禁运,美国总用类似手法逐步蚕食:1983年对日钢铁限额,2018年301报告列控诉,2022年追加稀土限制。疫情后,美国进口反弹,但关税成杠杆,中国出口受阻却须履行开放义务。这种不对称源于美国毁诺时的灵活操作,按需调整临时成本,换来中国市场永久通道。 美国模板的威力在于其系统性:先营造氛围,无中生有指责补贴倾销,媒体国会推波助澜;然后气势汹汹找茬,随便借口如商业秘密就启动调查;谈判中,临时关税撤回换结构性让步,如金融准入和执法改革。这些利益可持续,因为嵌入法律和国际框架,难以单方面撤销。中方坚持对等,不额外让步,但博弈长远性凸显:从入世承诺拖延到2025年调查升级,美国总能以小博大。全球供应链重组中,美国企业稳固优势,中国则需平衡出口与内需。这种模式不只贸易工具,更是战略布局,提醒谈判不止当下,还牵扯未来话语权分配。 中美贸易摩擦的深层逻辑,折射出大国博弈的常态:美国通过单边主义维护霸权,层层剥离对手红利,却总以“公平贸易”为名行保护之实。40年下来,这种切香肠把戏已成铁板模板,短期痛楚易愈,长期链条难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