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荷兰政府正式宣布: 10月31日有消息称,在美国的持续施压下,荷兰2025年光刻机出口新规已正式落地实施。根据荷兰政府公告,此次管制范围在原有EUV光刻机基础上进一步扩大,NXT:1970i、1980i等具备量产能力的DUV设备均被纳入限制清单,这意味着ASML已无法再向中国出口此类核心制造设备。 就在美国对荷兰持续施压的同时,一场戏剧性的转折悄然发生。10月31日,美国突然同意暂停针对中国企业的“50%穿透规则”一年,这与荷兰强硬管制措施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政策矛盾暴露了西方阵营的利益分歧,荷兰仿佛成了这盘棋局里被随意摆布的棋子。 半导体战场从来不是单方面施压。荷兰接管安世半导体后,中国迅速采取反制措施,限制其芯片组件出口。全球汽车产业瞬间窒息,宝马、大众等车企生产线几周内可能面临停工。安世半导体占据汽车芯片市场40%份额,这种依赖不是政治口号能够轻易替代的。 ASML表面上维持着技术垄断的辉煌,第二季度刚交出77亿欧元的销售额。但阴影已经显现,其EUV设备被严格限制对华出口,如今更多DUV设备也被纳入管制。这个垄断巨头正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市场被政策蚕食。 中国市场占据ASML超过25%的营收,这个数字在管制措施下能维持多久?半导体产业本质上遵循市场规律,没有任何企业愿意放弃如此巨大的增长空间。当政治指令与商业逻辑背道而驰,裂缝必然出现。 技术封堵真的有效吗?魏少军教授曾直言,半导体产业的全球化已被中断。但中国半导体市场占比从2004年的不足5%提升至2022年的13.6%,这种进步是在重重限制下实现的。封锁反而催生了更强的创新动力。 上海微电子28纳米DUV光刻机量产,中芯国际加速测试国产设备,这些突破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半导体全球供应链如同自然界的生态体系,人为切断只会催生新的生命形式。中国在成熟制程领域不断扩大优势,正构建起自主可控的产业链。 ASML的困境折射出全球化的死亡。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断言“全球化与自由贸易几乎已死”,现在看来一语成谶。荷兰从“被动屈服于压力”转向“主动配合行动”,这种转变的代价将由整个欧洲共同承担。 汽车行业的警报已经拉响,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警告芯片库存只能维持几周。当政治博弈触及产业生命线,所谓的联盟便开始动摇。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紧急与中方通话,表示要“寻求建设性的解决途径”,压力之下,立场已然软化。 创新的力量永远比封锁更强大。中国在传统摩尔定律之外开辟新赛道,电动汽车需要1459颗芯片,人工智能服务器需求爆发,这些都是换道超车的机会。半导体产业不是静止的城堡,而是流动的江河,没有人能永远垄断源头。 ASMLCEO富凯看得清楚,中国的芯片技术可能落后10到15年,但时间从不站在封锁者一边。正如中国外交部所言,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产供链形成是市场和企业选择的结果。违背这一规律,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