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太阳]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

[太阳]俄专家评价:中国很多武器性能超过美国,但都有一个共同缺点!中国造的新式武器越来越厉害,像东风-17导弹、055大驱这些,性能指标确实比美国同类型武器还要猛,但这些亮眼装备都没经过实战的真正考验。 先得承认,中国新式武器的硬实力确实够唬人。就说歼 - 20,珠海航展上首次披露的数据显示,机身长 21.2 米,最大飞行速度能到 2.0 马赫,搭配射程 145 公里的 PL-15E 导弹,光看参数比美国 F-22 的配套武器还多出 20 公里射程。 055 大驱的 112 单元垂直发射系统更是灵活,既能打防空导弹又能发巡航导弹,火力密度比美国阿利・伯克级高出近三成。东风 - 17 更不用提,10 马赫的速度加上打水漂式变轨,美国 “标准 - 6” 导弹根本跟不上它的节奏,这些亮眼表现背后,全是中国在特种材料、精准制导这些核心技术上的突破在撑着。 但俄专家戳中的 “实战考验” 痛点,确实没说错。虽说外销的歼 - 10CE 在海外取得了实战战果,算是给中国武器正了名,但像歼 - 20、东风 - 17、055 这些主力装备,说到底还没真正上过战场。美军的 F-22 打过反恐战争,阿利・伯克级在波斯湾执行过无数次拦截任务,哪怕是实战中暴露出的雷达盲区、弹药兼容性问题,都能反过来倒逼装备升级。 而中国这些新家伙,再逼真的演习也模拟不出实战里的复杂电磁环境,更练不出极端条件下的装备可靠性。比如在南海高温高湿环境里泡上三个月,隐身涂层会不会剥落?东风 - 17 的制导系统在强电子干扰下还能不能精准命中?这些都得靠真刀真枪的考验才能有答案。 比缺乏实战更隐蔽的问题,藏在后勤保障的细节里。人民网去年的报道就提到,中部战区调研发现,军供站从常规保障切换到应急状态平均需要 4 小时,而且很多点位只能提供饮食保障,没法给 055 大驱这样的大型舰艇做应急维修,更别说给歼 - 20 更换专用隐身材料了。 美军在全球有几百个军事基地,F-22 飞到哪里都能快速维护,而中国远洋保障还在补短板。去年亚丁湾护航的 055 大驱,要是在远海出现装备故障,还得靠自带的维修团队应急,远不如美军那样能就近找到保障点。国防部今年也强调要加强 “立体投送保障”,说白了就是承认现在的后勤还跟不上装备的脚步。 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体系协同的磨合度。现代战争讲究各装备 “联合作战”,但中国的新装备太多是扎堆亮相的,彼此间的数据链衔接还在调试。比如东风 - 17 的侦察系统能不能实时给歼 - 20 传输目标信息?055 大驱的雷达能不能同时引导陆军的防空导弹? 这些看似简单的配合,美军花了十几年实战才理顺,而中国只能靠演习慢慢试。去年环台军演时,就有专家提到,部分新装备因为数据接口不兼容,没能发挥出最大战力,这就是没经过实战打磨的典型问题。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缺点不是 “硬伤”,更像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中国军工从追赶到领跑只用了二三十年,美军那些实战经验是靠几十年战争堆出来的,咱们没必要用别人的老路来要求自己。 而且军方也在补短板:2025 年全军训练特意强调 “实际作战场景下训练”,还要搞跨军兵种混合编组演练;军供保障也在从 “管饭” 向 “修装备、送弹药” 的综合服务转型。 俄专家的评价更像个提醒:武器性能再强,也得经过实战、后勤、体系这三关的检验。现在中国军工已经把 “硬家伙” 造出来了,接下来就是在训练和任务里慢慢打磨,等这些短板补齐了,咱们的武器才算是真正的 “又强又顶用”。毕竟纸面上的参数再漂亮,也不如实战里的表现有说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