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家风故事|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李晟昊:父母教会我敬畏自然、严谨求实

转自:中国环境网

我生长在一个传统中医家庭。父亲是中医药大学的老师,母亲是中医医生。与许多人的想象不同,我的童年并没有弥漫着浓重的药香,也没有神秘莫测的医案故事。父母将医者的严谨与仁心,化作了日常生活中最朴素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的价值观,为我日后从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特别是开展区域、行业、园区生态环境问题诊断,奠定了独特的基础。

朴素的“平衡”智慧

中医讲究“阴阳平衡”“扶正祛邪”。在我家,这体现为一种朴素的生活哲学。饮食有节、作息有序,家里永远整洁,物品物尽其用。母亲常说:“身体是一个小环境,保持它的平衡,就不容易生病。”

这种“平衡”观念深深影响了我。如今,我从事区域生态环境诊断工作,本质上就是在为更大的环境系统做“体检”和“平衡诊断”。当我对一个区域的空气、水、土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时,当我排查污染源、评估生态承载力时,脑海中浮现的正是中医“望闻问切、辨证施治”的系统思维。区域的生态环境就像一个庞大的生命体,过度的开发如同“邪气”入侵,而生态修复就是“扶助正气”,恢复其自身的平衡与活力。父母教会我关注系统内在的平衡,这让我在面对复杂环境问题时,总能保持整体性的思考视角。

“防微杜渐”的预警意识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前就进行干预。这种防患于未然的理念,是我家生活习惯的一部分。比如季节更替时,父母便会提醒家人注意保暖和饮食调整,防患于未然。

这种预警意识与我的工作不谋而合。我对化工企业进行环保合规性诊断,核心就是“治未病”。深入生产一线,排查工艺环节中的环境风险,检查污染治理设施是否正常运行,审核台账记录是否规范,目的就是在企业发生实质性环境污染“病症”之前,发现苗头性问题,开出“处方”,督促其整改。这就像一位严格的私人医生,时刻提醒着企业要保持“环境健康”,避免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父母赋予我的这种前瞻性思维,让我在生态环境监管工作中总能比别人多一分审慎和预见。

严谨求实的“诊断”精神

作为医生和学者,父母身上最鲜明的特质是严谨与求实。诊断病情,必须依据详实的“四诊”信息,容不得半点马虎。这种精神也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凡事讲究依据,追求本质。

这份严谨,是我如今工作的生命线。在参与全国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工作时,企业与碳排放相关的各类数据是这项工作的灵魂所在。每一次现场采样、每一份监测报告、每一轮数据分析,都必须精准可靠。在开展监督帮扶和“飞行检查”工作时,我像一名侦探,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也像一名法官,所有的结论都必须建立在确凿的证据链之上。父母对待医学的严谨,让我深知自己笔下的每一份报告,都关系到一方生态环境的质量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容不得丝毫懈怠和疏忽。

回首成长之路,我更加明白,父母传授给我的并非高深莫测的医学理论,而是一套受益终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尊重系统、敬畏自然、防微杜渐、严谨求实。

过去,父母用这套准则守护家人的健康;现在,我用同样的准则,守护着我们共同依赖的生态环境。从“健康诊断”到“环境诊断”,变化的只是守护的对象,不变的,是那份融入血脉的责任与传承。这份朴实无华的家风,是我在生态环保工作的中坚定前行的不竭动力,让我一次次为这片土地开出最真诚的“环保良方”。

作者单位: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