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大陆的工厂无法取代富士康?其实说白了,如果按照富士康的管理模式走,那绝大多数的民企都得玩完! 说起来,富士康吸引工人、调配人力,是一套专门为巨量订单设计的玩法。旺季招满人,淡季说清退就清退,全靠全国两百多家劳务公司合作。一波小时工进厂,时薪低,工作不固定,社保也不用交。 看到这点,有企业连夜效仿,东莞就有个做耳机的工厂试着招了五千小时工。结果,订单断了,工人群情激愤,不但堵门还砸生产线,老板赔钱赔客户,怎么都捞不着便宜。 富士康能调度自如,一是靠劳务池覆盖全国,二是靠工人知道加班能多挣,民企真要照搬,别说能不能招满人,光是安抚工人都难。 主板生产线上动作精确到秒,错误甚至能倒查是谁操作失误。摄像头、动作计时器全程盯着,每个工位像是在参加考试。 民企也想提速,花大钱买了同款“智能系统”,结果工人一个月跑了四成,剩下的人干脆磨洋工。 系统最后成了摆设,高投入全打了水漂。原因很简单,富士康给员工待遇高,工人咬牙坚持;而民企工资只够糊口,没人愿意忍受连喝水都要计时的工作氛围。 富士康为工人盖了宿舍楼、食堂、医院,像造了个员工圈住的微型城市。运营这些设施的费用高得令人咋舌,但有几十万工人稳定在厂区,投入也有回报。 深圳就有个充电器厂硬着头皮修了几栋宿舍,结果招不到人,空房变成负担还被员工嫌弃,最后不得不低价外租,钱和人气都没捞着。 厂区方圆一小时之内,塞满了几千家配套厂,所有零件说送到就能送到,别家工厂根本学不来。 民企追着大客户学“零库存”,只要物流慢一步,生产线就断档,丢订单还赔违约金。富士康还能提前跟品牌方一起研发新零件,民企只能等货订现成的零件,毫无议价权。 富士康不仅靠自己的管理,更有地方政府和大客户撑腰。像苹果这样的订单撑起厂区的规模,也让富士康有资格投入巨款做研发,改善工人待遇或应对突发事件。 疫情袭击郑州厂区时,订单温柔地转移到别的城市生产线,民企根本做不到有后备。据说富士康一年研发投入能到几十亿,工厂生产线出点状况,也能马上有备用方案切换。 富士康的这一套,是很多年堆积起的人脉、资金、订单资源一起玩出来的。普通工厂如果硬学,只会栽跟头。与其死磕超级大厂的玩法,不如在细分领域深耕,磨好自己的产品和渠道,筑牢自己的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