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娱乐网

女孩辞掉工作回家卖烤红薯,用烟火气温暖“傻爸爸”

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除了下雨外,她每天都外出摆摊,顾客纷至沓来,大多数人是看了她的视频,特意赶来支持。

今年“五一”期间,养父吴育林确诊食道癌,26岁的吴亚春辞掉厦门幼师的工作,回到安徽老家,开始了陪伴父亲的治疗之旅。为获得收入来源,在父亲住院期间,她一边悉心照料,一边出摊卖烤红薯。

吴亚春与父亲的日常照片。

为陪父亲治疗出摊卖烤红薯

摊子才支开没多久,直播间就收获十几万点赞。自从回来陪父亲后,她就经常拍摄与父亲的日常生活,因此收获不少粉丝。

10月25日那天,合肥下了雨,吴亚春的烤红薯剩了很多,这让她心疼不已。

吴亚春的摊由小推车和烤红薯机组成,小推车是花200元从二手市场淘来的。辞职后没有收入来源,父亲治疗才开始,她处处都要精打细算。

“炉子我是新买的,二手市场找不到合适的机器。”陪伴父亲在合肥治疗之余,吴亚春想着总要做点事情,挣个生活费。

思来想去,她觉得摆摊卖烤红薯最合适,“秋冬季,烤红薯比较好卖。”为此,她还在租住的小区附近调查过,刚好没有人卖烤红薯。

吴亚春从网上学习了烤红薯教程,又把烘烤、出餐、打包等步骤反复演练,“要把先后顺序都想好,动作固定下来,顾客来了才不会慌乱。”

此外,她还十分注重顾客的购买体验和情绪价值。“我表现得开心活跃一点,把场子炒热,顾客也会多一点。”她在没人的地方一遍遍模拟练习,锻炼胆量。

顾客果然来了,第一天出摊,烤红薯就全部卖完。接下来的几天,顾客越来越多,有的坐公交车,有的骑车,有的跑步途中来买,顾客买完还不忘对她夸奖一番:“我经常刷你的视频,你太厉害太勇敢了。”

此前,她曾经在视频中分享自己被领养的经历、父亲患病的状况、自己辞职的决定、与父亲在老家的温馨时光,当然还有卖烤红薯的内容。

“我现在最多每天两炉红薯,又加了烤梨,再多就忙不过来了。”吴亚春很高兴,她说只要做起来,每天稳定赚生活费没问题。

她规划好每天的生活,每天早上7点将早饭做好送去医院,喂父亲吃完药,再带父亲进行治疗。中午送午饭给父亲吃后,下午2点多开始备货,收拾好5点出摊,一般两三个小时后,她就能卖完回家。

吴亚春在摆摊卖烤红薯,旁边架着手机直播。

得知父亲患病后偷偷哭了很久

5月1日,父亲跟吴亚春的婶婶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吃不下饭,婶婶随即联系吴亚春。后来吴亚春才知道,父亲已经不舒服有一阵子了。

第二天,吴亚春从厦门回到老家,带着父亲去医院检查。胃镜检查需要排队,直到5月8日,父亲的诊断结果才出来。

“医生告诉我是癌症。”吴亚春不敢相信,憋回快要夺眶而出的眼泪,她深呼吸后,用尽量轻松的口吻跟父亲说:“胸口有个肿瘤,要治疗。”

诊断结果出来当天,她就向公司递交了辞呈,“作为家中独生女且无其他亲属可托付,我必须全程陪同父亲进行放化疗及手术。”

随后,她带着父亲从市医院转到省城的医院,住院吊水的第三天,父亲开始呕吐,他说自己治不好,想回家了。吴亚春安慰他“这只是副作用,过几天就会好”。

在父亲和镜头面前,吴亚春都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勇敢自信和成熟稳重。在背后,她也经历了从崩溃、自愈再到崩溃、自愈的几个轮回后,才下决心要正面面对。在照顾父亲睡下后,吴亚春一个人不知道掉了多少眼泪,“只能偷偷地哭,不敢让他知道。”

很多网民被她的坚韧打动,给她留言鼓劲,“多么聪明独立、善良能干的女孩”“真不敢想象,这么年轻的小姑娘是怎么面对这一切的”“看到了一个平凡人一路野蛮生长的韧性和坚毅”……

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父亲捡来的

5月18日,父亲结束第一次化疗。

回到宿松老家的父亲状态明显好转,“这是父亲第一次住院。”住院期间,吴亚春开始发布陪老爸治疗的短视频,文案为抗癌日记。

“我没有收入,就想着做自媒体试试看。”5月28日,吴亚春的一条视频“爆了”,超650万次浏览,五万多人点赞。

视频中,她分享了自己被领养的过程、大学的生活、外省的工作,以及放弃工作回老家陪父亲看病的经历。

这样充分地将自己的隐私“暴露”出来,她还是第一次,“我极少跟朋友提到家庭,我不想别人带着同情或可怜的目光看我。”

吴亚春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被父亲捡来的。每次父亲带她出去,熟人遇到就会对父亲说:“这是你捡来的小姑娘?都这么大了。”

让吴亚春哭笑不得的是,父亲会在买东西时告诉商家,说这是捡来的女儿,没有母亲很可怜,能不能便宜一点。

她并没有怪父亲,因为自她懂事起,就发现了父亲与别人有点不一样,“他从1数到100都得想半天,平时也是想到什么话就说什么话。”

吴育林41岁时还未成家,这既与其智力缺陷有关,也与家庭经济条件有关。就在这一年,吴亚春被丢弃在镇上,奶奶知道消息后,让吴育林把孩子带回来,“这样家里总算热闹了点。”

捡到吴亚春的时候,她瘦得像只小猫,奶奶用米糊一点点喂养她。吴亚春小学期间,奶奶去世。父女俩开始相依为命。

最艰难的时候,吴育林靠扛水泥养家,那几年他的肩膀被腐蚀得没有一块好肉。小时候只有生病,吴亚春才能吃到父亲买的香蕉。她知道家里的情况,并不怪父亲,“到现在我也觉得香蕉是天底下最好吃的水果。”

家庭带来的窘迫几乎伴随着她的童年,有一次,她缠着父亲要买西瓜吃,被一个小孩看到,他大声说,“你也想吃西瓜,你知不知道你家很穷。”

父亲像个孩子,她更像长辈

在吴亚春那条视频“爆火”后,不少人都私信她,甚至有人上门,称想要跟她做亲子鉴定,也有人说确定了血缘关系,可以帮她分担经济压力。面对这些,她全部拒绝了。

“我并不想找亲生父母,他们当年再难,还能比我的‘傻爸爸’独自抚养我还难吗?”

而面对真正的善意,她也坦然接受,吴亚春大学同学知道她的情况,赶到医院探望;有同事留言鼓励安慰;也有陌生人主动捐款。

有人发的信息让她几度落泪,“你要不要来成为我的家人”“我看到抗癌字眼了,点开头像的瞬间希望不是你”……

吴亚春说,从没觉得自己是被捡来的就低人一等,“我一直是被坚定选择,被用力爱着。”

小时候,父亲帮人家做农活,总要带着吴亚春,他用木板钉了一个座椅,装在自行车前杠上,“别人丢弃了我,而他却怕把我弄丢了。”

这份托举让吴亚春对这个“傻爸爸”,有着复杂而深沉的感情。

怎么形容这种感觉呢?“《小王子》里,小王子照顾的那朵玫瑰,并不是它有多特别,而是因为‘它是我的’。”吴亚春说。

因此,她对稍显“憨厚”的父亲,也格外有耐心。住院期间,心电监测仪发出的声音让父亲吴育林感到烦躁,趁人不注意,他居然把机器藏到柜子里。吴亚春耐心地跟他解释仪器的作用,时不时小小吓唬他一下,“要是不用这个,你还得再多住几天医院。”

与父亲聊天,哄他吃药,带他散步,在父女关系之间,许多时候,吴亚春更像那个长辈的角色,“他像个孩子。”

吴亚春在社交账号主页写下:“26年前他捡回奄奄一息的我,如今换我守护他。”

翻到5月11日,吴亚春发布了第一条陪父亲抗癌的视频。父亲坐在她身后,户外长风艳阳,让他的眼睛有点睁不开,他眯着眼抬头看天,阳光照在脸上,露出了孩子般的表情。

合肥晚报-合新闻见习记者施院生